这些曾有安稳工作的年轻人却都选择了折腾,值吗?

2018-09-0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稳定性,但也从来不缺乏机会。旧行业的没落往往伴随着新行业的崛起,在新旧更替之间,有人笑,有人哭,有人喜,有人愁。一起听听这几位转行者五味杂陈的转行经历吧。

  吃苦受累是常有的事

  老杜,男,46岁,保险公司地区总监

  2006年,一起入职的同事都升职了,34岁的老杜还是个科员。那年春节过后,老杜就辞职了,甚至没想好做什么行业,在家里待了8个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杜进了一家保险公司,从试用业务员做起。从底层一步步做起,到今天,老杜已经在保险业干了12年,成为了北京分公司的销售总监。

  刚起步不久时,我去顺义某个别墅区给一位客户送体检邀请函。从东直门坐长途公交车到客户家已是晚上8点了,而回城的末班车是晚上7点。走出客户家后,我又累又热,茫然无措。在空荡荡的别墅区外呆呆站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愿意载我到首都机场,坐机场大巴到家已是夜里12点多了。

  如果时光倒流,再选择一次,老杜还是会转行,因为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老杜:不过,将来不可能再转行了。我今年46岁了,也很认可保险业,打算在这一行干到老。

  我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媛媛,女,34岁,房地产公司主管

  从小喜欢唱歌的媛媛硕士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了校,当了一名声乐教师。

  教师职称评定落榜和声乐比赛名落孙山,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媛媛:职称评定要看你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而不是业务和教学水平;声乐比赛要看你的师承关系和导师的影响力。很遗憾,这两方面我都没有优势。

  连遭挫折后,媛媛萌生了离职的想法。2012年,媛媛辞去了教师工作,投奔了亲戚的公司。目前,我在一家房地产金融公司做项目管理。

  从音乐行业转到地产业,遇到困难是常态,每天都有新挑战。不过,这个平台也带给媛媛从未有过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在行使独立决策权时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

  媛媛:我相信“1万小时定律”,只要努力加坚持,我在新领域一样能出类拔萃。

  爱人支持媛媛转行,告诉她要“谨慎决定,大胆执行”。

  创业比打工学得更快、更多

  高峰,男,40岁,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在一家大型IT制造企业干了10多年后,2016年,高峰辞职了。

  他辞职的原因是——觉得公司给我的报酬太高了,超过了自己应得的。

  高峰:我希望这份报酬是通过我创造的真实价值得来的,而不是迎合大系统运转挣来的。我不想在大公司的羽翼下一天天混下去,丧失生存能力。

  然而,公司已是业内老大,如果不转行,跳槽后还能去哪里呢?

  正好有个朋友搞了个资产管理公司,邀请我跟他一起创业。我骨子里喜欢逆流而上,挑战未知,因此跟他一拍即合,当即辞职。

  创业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社会经验真是太少了。比如,过去我认为新闻里各种诈骗案件都很荒唐,受害人怎能那么轻易就被“忽悠”了?等我开始帮企业融资和运作时才有所领悟,“忽悠”是一种必备的社会生存能力,它与“诈骗”的区别在于,拿到钱后干不干正事。

  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教的比学校更多,人们学得也更快。过去在公司,工作方式是被动执行,累而不烦,收入可观;现在自己创业,工作方式是主动琢磨,又累又烦,收入可怜。

  在高峰看来,“转行”是个伪命题。在他的认知里只有两个行业: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他说,将来不会转行了,会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一次转行很痛苦

  王浩,男,39岁,出版社编辑

  过去王浩在职业学校教书。没有升学压力、工作轻松,但论资排辈的风气特别严重。2011年,终于不想再忍的他辞了职。

  原以为体制外的风景会更好,其实不然。寒暑两个长假没了,收入也不如原来多。以前能混日子,现在得认真干。每天都要审阅堆积如山的稿子,感觉自己累得像狗一样,一度犹豫要不要回学校去。

  从安逸稳定的学校跳槽到企业化的出版社,王浩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策划的选题变成铅字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近些年,王浩瞄准了互联网行业,打算再次转行,尝尝“月薪5万过得像月薪500元”的行业是什么滋味。

  家人劝他打消这个念头:“都快40岁了,还瞎折腾啥?”但他觉得,转行就像健身,第一次挺疼的,慢慢就习惯了,还会喜欢上它。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见习记者|胡文利

  编辑|杜沂蒙

  校审|陈凤莉

【编辑:李师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