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柴火——老妈的画儿与话儿(3)

2018-08-16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小时候拾柴火,那是“家常便饭”,是农家孩子的“基本功课”。

  80多年后,母亲对那段“柴火妞儿”的时光记忆犹新。那一根根、一捆捆、一堆堆的柴火,伴随着艰难的日子,让一家人免强有了一些温暖。

  母亲有兄弟姐妹7个,她是女孩儿中的姐姐,排在第二。平时大都是照看弟弟妹妹,挺有姐姐样儿。因为家里穷,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再加孩子多,姥家的日子过得挺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能有野菜团子充饥了,那就是值得庆幸的事儿。每回跟小伙伴儿们一块儿玩儿,当碰上人家做饭吃饭了,母亲马上带着弟弟妹妹走开,绝不能给人添麻烦,更不能讨人嫌。“人得有志气!知道啥时候该干啥。”母亲说。

  开春儿了,天儿渐渐暖和了,地里返浆后土开始松软,春风轻轻的抚过,伴着和煦的阳光,休息了一冬的大地醒来,光秃秃的原野上顿时有了生机,小草和野菜互相招呼着露头儿,窥视着春耕的人们。锹镐犁耙、牛骡马驴纷纷出现在田园里,耕的种的平的耙的忙个不停,这是居家过日子,养家糊口的大事儿,人人都盼着有个好收成。大人们忙大事儿了,小孩儿们就忙小事儿。背上小笼筐,拿着小镐头,四处转着去田间地头儿,在大人们干完活儿的地儿,去捜罗茬头儿、捡捡豆根儿。

  夏天了气温高,这个季节柴火少,但也不能闲着。有便利条件的去割青草,给有牲口的大户人家换点儿吃的用的。麦子熟了,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金黄的麦穗摇曳着缕缕清香,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大人们把拨完麦子拉到场里,地里偶尔也有“漏网之鱼”,这就成了孩子们的“猎物”,捡麦穗儿拾麦秸儿一举两得。太阳稍偏了,拿上镰刀,带根绳子去打青柴,或是简单晒了再背回家。青柴的味道,冲淡了满身的汗味儿,也是另一种劳动收获。

  而最“丰盛的大餐”是在秋天,高梁、玉米、大豆都聚在一起,由绿变黄的时刻,就是人们期待的时候。人们在这个季节里,不仅要收好粮食,也要备好柴火,这是为全家人准备好吃烧的关键季节。砍了玉米和高粱秸杆儿,刨了茬子茬头儿,地里就剩了一些茅草。这时候就把镰刀甩一边儿,俩手左右开工一通猛薅,这草既可做饲料又能当柴烧。如果条件好的,拉上大耙来回一走,大小柴草“因素”都搂住,长柄小镰刀敲打着卸耙,很快柴草就成了堆。大耙是钢性粗铁丝揻成弯儿,穿在两个横木牚上做成的。拉大耙也挺费劲儿,耙杠放在肩膀儿,耙绳套在脖颈上,穿过胸下的横杠,然后左右分开拴在耙上。拉耙的时候,耙绳和横杠发挥作用,走一段儿再回身,用小镰刀顺耙齿回搂紧耙。收完菜之后,天也凉了,随着秋风一扫,搂树叶就成了最热门的事儿,村前村后的就那么几棵树,每棵树的叶子也有数。所以,起早贪黑的人不断。

  冬闲的时候,赶大早儿的那层地霜,冻过的草脆易断好搂,勤谨的人们用小铁耙子搂些茅草,白天一晒就是好柴火。有时候就盼着刮大风,把那些干枯的树枝树条的刮断了,捡回来就是硬柴火。只要听到夜里起风,第二天起早准有风落儿。

  其实,过老百姓的日子,一年到头总有事儿。方圆几里地的田野上,坡坡楞楞沟沟坎坎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母亲和小伙伴儿们的足迹。那时候,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得拾柴火,不然做饭取暖的就会受憋。所以,不论是那个季节,扛耙子拿镐背筐拾柴火的人总有,一片片黄土地上,就如同蓖子过了一样。你找他也找,你早他更早。柴越来越少,人却不见少。那年月里,百姓的日子就是这么一天天的熬过来的。

  母亲10岁的那年秋天,后半晌儿她带着两个弟弟去庄南头儿的地里拾柴火。收完秋的地里要比平时“丰富”,啥柴火都有。她们越拾越来劲,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母亲觉得差不多了赶忙“收工”,她把弟弟们拾的柴火抱过来,捆在自己的柴火捆里,让弟弟们少背些。等快到家了,她又打开柴火捆,把更多的分给弟弟,为的是让爸妈看到弟弟们很能干,有这么多“业绩”,为家里干了那么多活儿,给他们一些“自豪感”!

  可母亲自己却没想这些,因为带好弟弟妹妹们就是最大的“业绩”!

  老妈说:“拾柴火眼要朝下看,得凭自个儿的本事,踏踏实实一根一把的,一家人都有这劲头儿,那日子准红火喽!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另外要记住秋天猫猫腰,春天转三遭。春天开好了头儿,秋天收好了尾,到啥季节办啥事儿,错过了机会就得付出更多的辛苦!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儿,心劲儿不差准中!心中有火,事儿就不凉!”

【编辑:袁瑞】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