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西文化从仰视到平视

2018-08-07来源:北京晨报网 作者:冯遐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纽约街头拍摄。

  拍摄《红高粱》时,郑晓龙给周迅讲戏。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克服困难引轰动

  现在剧组出国取景拍戏已经十分常见,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占到拍摄的近半时间,但全程在国外取景的剧组仍不多见。一是人员成本、制作成本问题,二是相关剧情其实和国外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文化氛围关系不大,“国外取景”更多的是一个宣传卖点而已。

  但是,15年前在美国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不仅是一部实打实的全程海外取景,而且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热潮”以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因为要拍《北京人在纽约》,所以我认为必须去美国拍。不在纽约拍,在国内弄个假的,我觉得这个不可能,而且从去美国体验生活、采访,回来搞剧本,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外景上的不一样,内景也很不一样,你在中国哪找Supermarket,(上世纪)90年代初那会儿还没超市呢,街上还都是打酱油的小铺呢,是拿大木勺舀的那种……”

  “第一是没有钱,第二对国外的了解特别少,但就是胆特别大。我们那个剧组40多个人,21集的戏整个在美国拍了差不多一百天吧。”郑晓龙回忆说,在拍《北京人在纽约》之前,他在1985年的时候去过一次香港,完全没有出去的经验。“当时出国是一个社会风潮,多少人都想出国,因为那会儿不像现在,那会儿国外的物质条件和国内差距太大了,车辆、街道和人的富裕程度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郑晓龙第一次去体验生活,去了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十几天的时间里对美国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二次就是去纽约开公司了,一家录像带租售的公司,我在那儿当总经理呆了三个月,回国后就开始弄《北京人在纽约》的剧本。

  “原来小说里面就没有王起明和郭燕离婚,也没有David这个人,重新做剧本时加了David,延伸出了郭燕跟David结婚,王起明和阿春这两条线。”至于为什么要加入David,郑晓龙有着题材和专业上的考虑,“我现在总结这个剧,表面上是商战加爱情,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讲不同的文化,东西文化的撞击。我就是不愿意把这个故事放在美国的华人当中,所以加了David这个人,在他的身上能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以他对待郭燕的态度为例,David就会公开赞美她,他认为喜欢一个人就要给她更好的生活,这在当时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后来很多在国外拍的电视剧都没有这么深入的思考,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就是一帮华人在国外,把他们的故事放在国内也同样成立。如果纯粹为了取景其实完全没必要。”

  David并不是纯虚构的一个人物,他的真实原型是郑晓龙当时所在美国公司的一个美籍菲律宾的华人,一个非常西方化的华人。所以,郑晓龙最初想让陈道明来演这个David,但陈道明不会说英文,最后才改成了一个会说中文的美国人,“这个角色在戏里面必须是中文、英文都会,那会儿去找一个能说中文的外国人,简直太难了。我最后找的这个David是美国驻华使馆的文化秘书。他工作了几年离开使馆后,去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教中文。没想到他那口蹩脚的中文观众还特别认可,应该是很符合观众的想象吧。”

  现在回看这部剧,无疑是对当时社会潮流的折射和反思,“当时大家特别想出国,我们就反映了当时大家想出国的心态,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那会儿大家就觉得国外特别好,但是曹桂林的小说写出来之后我一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国外满地是黄金,他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国人一般有这么几种文化心理吧,比如穷家富路、报喜不报忧,还有衣锦还乡,等等,剧中对于这些文化心理以及中国人文化当中的其他劣根性都有反映。”

  2018年,《北京人与纽约客》再度聚焦中西文化

  《编辑部的故事》遇到的问题是剧本审查和能否播出,《北京人在纽约》遇到的最大困难则是没有钱。“我们没钱啊,也没有所谓的金主爸爸,还是找银行贷的款。”前一段行业中流传着“互联网资本的弊端,以及怀念煤老板投资的年代”等文章,郑晓龙笑言,“最早是找餐馆老板、然后去找做服装生意的、后来才是找煤老板。”

  “我们穷到什么地步?《北京人在纽约》就是通过我父亲跑到三九胃泰的药厂,人家赞助了五十万的启动费。我们去跟纽约负责这块的办公室报备了一下,说我们要在这儿拍片子,取得了整个的拍摄许可的一个证,那个不花钱的。事实上,他们要求你每到一个地方还要再提前报备,他要派警察来给你维持秩序,还要给人家小费,这个小费我们都不乐意给,因为没钱。美国也觉得我们没钱吧,所以他们也不会较劲。现在肯定不会这样了。”

  整个剧组人员的生活条件也是紧紧张张。拍摄期间剧组在五矿租了一个别墅,一个别墅住了三十多人,还剩下十几个人住在山下的一个小旅馆里。“美国法律有规定,每一栋房子里面住不能超过多少人,但当时我们自己做饭,还有其他的垃圾,所以每天扔掉的垃圾特别多,很容易招乌鸦……这就难免引起别人注意。后来我们还被告了。”

  幕后的艰辛鲜为人知,但台前的风光却是有目共睹。“《北京人在纽约》剧组在央视春晚上站在纽约街头给大家祝福,你想想那会儿出国拍一个片子是多么大的影响,多么重大的事情,现在谁会把这当回事。”郑晓龙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郑晓龙的新作《北京人与纽约客》正在筹备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而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回是两地吧,前半部分是中国人去美国,在美国的奋斗;后半部分是美国人又到中国来……相比二十五年前的《北京人在纽约》,新剧有很多地方的变化:我们现在看美国就不像那个时候我们看美国,是仰视,在仰视的同时我们带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怀,我跟姜文那会儿在美国就感觉说这种爱国情最容易产生是在国外。但是现在就变得比那会儿平和很多,是平视,大家会比较平等地来看这件事。就是变得没那么激愤,变得幽默了,变得敢于开玩笑了。同样是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但故事的讲述明显会和那时候不一样,还是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实的反映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吧。”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冯遐

【编辑:唐红】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