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的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看看长江源上“向往的生活”

2018-07-2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学习青年说

    学习青年说

    长江上游风景壮丽,令许多人心神向往,但或是因为交通不便,或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区都处于长期的贫困与落后中。然而,核桃坝村、金花村、干热河谷……这些地方却各出奇招,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利用当地优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或正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绿了千千岭,富了千万家”

    “长的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绿了千千岭,富了千万家。”

    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孩,都对这句顺口溜非常熟悉,因为这20字所描述的答案,是他们40多年以来的“致富秘诀”——茶。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这是一段描绘了当时核桃坝村的顺口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核桃坝村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1965年的冬天,村支书何殿伦带着村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修建了堤坝,解决了粮食用水问题,第二年,核桃坝村的粮食产量由50万斤一下增加到150万斤。

    “要吃饭,山下种良田;要挣钱,山上搞茶园;要得一家生活好,一人一亩茶园少不了。” 当地的茶开始获得不错的收益时,顺口溜又有了“新版本”。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株株“矮矮丫”的茶树对于核桃坝村的村民来说,成了“摇钱树”。

    如今,茶园面积扩展到1.2万亩,拥有龙头企业4家,人均纯收入跃升至1.64万元,村集体经济累积达780万元。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破败的小山村变成了一派“坡面屋、小青瓦、穿斗枋、雕花窗、白粉墙”,村民们更是“穿得时尚、吃得风尚、住得宽敞、行得通畅。”

图为核桃坝村乡间公路

茶产业不断多元化。

茶园、茶庄、茶艺,赏茶、采茶、品茶……茶的交响乐在这小小的核桃坝村上空回荡,村民们在这交响乐里笑开了花。

图为核桃坝村用茶叶做的周边产品

    茶旅一体化,“七彩部落”致富有新招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茶树飘香,五颜六色的村居……遵义市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的新名字“七彩部落”可谓名副其实。见过这样盛景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这里过去曾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乡村。

    从经济欠发达到“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该地切合自身实际,选择了一条“茶旅一体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湄江街道工委书记苏兴勇说:“金花村有6800亩茶园,人均一亩,一亩茶园年收入6000多元,仅茶叶收入就能让村民脱贫。自2015年开始,金花村开始走茶叶旅游相接合的新路子,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了茶叶收入。”

茶园中的七彩部落

    2015年,金花村争取到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三级政府旅游项目建设资金3亿多元,完善了茶区旅游设施,修建了休闲观光设施,正式开始搞“茶业旅游”。

    村民陈星福说:“过去都是我们的村民去外面打工,现在都是外面的人到我们这里打工。”

    金花村创造性地发展了合作社制度,即把村民手中的茶园集中起来,由村民入股构成合作社,建立“茶企(合作社)+基地+茶农”的茶园生产经营体系,统一搞旅游。村民经过培训,开始搞农家乐、农家客栈、餐饮等项目。

    村民陈星福就开了这么一家农家乐,现在,他的农家乐每周能接待五六百人,年纯收入就有三十多万元。

    村民徐家文:“客房收入一年五六万元,小吃有两三万多元,五六亩茶园有一两万元,冬天可以在附近工地上打工,一年家庭毛收入十五六万元总是有的。”

    徐家文曾在上海、江苏等地打工十多年,但现在决定“留在家里搞旅游”。

    徐家文算了一下家庭收入,觉得还是待在家里划算。以前,他们夫妻带着孩子打工,他跑纸片销售,妻子带孩子,每月七八千元,除掉开销,一年能落五六万元。

七彩部落广告:”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三年来,旅游已经成为金花村的主导产业,茶叶旅游结合的道路让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3万元大关。

    干热河谷种木棉,旱地也成金山银山

    与具备种植茶叶、发展旅游的良好条件的核桃坝村、金花村不同,云南广袤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看起来是一片彻头彻尾的荒芜之地。站在干旱的河谷,感受着40摄氏度的高温,人们不禁会问:这样脆弱的生态,也有发展的空间?

    西南林业大学的实验师唐军荣:“干旱河谷的开发,应该将干旱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对待和经营,制定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的发展战略。”

    唐军荣和他的团队发现,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引起的干旱河谷,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光和热资源。

    那么,为何不改变思路,把干旱看作优势资源?

    要培育出最适合在干旱河谷里生长的木棉品种,不是容易之事。

    被热浪和风沙包裹的河谷里,唐军荣和他的同事们顶着高温,汗流浃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采样、育苗、观察调查木棉的存活率……终于,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横断山脉的干热河谷里长满了高大的木棉。

    干热河谷里的村民们,终于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1、5年成林的木棉:木材轻,是制作木筏、小艇、救生带、悬浮体以及飞机和雪撬缓冲器的优良用材。

    2、木棉的果实纤维:因柔软度和保暖度与羊绒相似,被纺织界誉为“树羊绒”。其纤维含有蛋白质,制作出的纺织品有抑菌、防蛀、防霉、驱螨、透气等效果。目前,团队多项原创成果已在云南横断山脉示范持续推广。团队提出的建设怒江木棉纤维产业走廊、木棉观花走廊、观鸟走廊和生态旅游走廊的提案,受到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一研究成果为跨境流域生态治理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

    西南林业大学的实验师唐军荣说:“在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通过植被恢复和环境治理,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是我们科研人员的责任。” 

来源 / 中青在线

《“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盛产“顺口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李翀 记者 宁迪

《茶叶火了湄潭乡村游》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让干热河谷里的木棉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张文凌 王一迪

图片来源 / 胡志刚、赵迪

编辑 / 傅雪鸯 李晨赫 吴蕴聪

微信编辑 / 吴蕴聪

    学习青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温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