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鲁迅》:叶小纲的一部音乐“奇书”

2018-06-21来源:北京晨报网

  5月14日,著名指挥家胡咏言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音乐美食街“馄饨皮儿”——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了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的新作“第五交响曲《鲁迅》”,这部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音乐结构都大异于传统交响曲的作品吸引了上海音乐界和乐迷的眼球,谢幕时全场观众为这部交响“奇书”喝彩,而刚刚因为个人独唱音乐会而收获“石一哥”“封号”的男高音石倚洁同样赢得了大批“粉丝”的尖叫声。

  沈洋、刘嵩虎、石倚洁共同演绎《鲁迅》之《铸剑》(从左至右)。韩军供图

  叶小纲

  这部《鲁迅》

  每次听都有惊喜

  叶小纲的《鲁迅》共有九个乐章,除了序曲《社戏》、第七乐章《朝花夕拾》和结束曲《魂》是管弦乐曲,其他六个乐章都是以鲁迅的文学名篇为题和唱词的声乐篇章,叶小纲对于声乐独唱的质量从不肯妥协,堪称“叶小纲男高音”的石倚洁、男低音沈洋这样在国际歌剧舞台当红的歌唱家,以及国家大剧院台柱子男中音刘嵩虎、女高音宋元明,华人女中音朱慧玲都是叶小纲声乐作品音乐会的标配。濮存昕出任朗诵,则是此次上海最大的惊喜。记者注意到北京国家大剧院的《鲁迅》首演到上海的这半年时间里,已经上演了五次,从北京首演到上海,叶小纲几乎每次演出都要做修改和调整,个人感觉《祥林嫂》变化更多一些,而叶小纲则说是《朝花夕拾》改变最大,也许,对于听众来讲,第二次听会注意到很多第一次没有顾得上的细节,但无论如何,这部《鲁迅》每次听都有惊喜,都有新意,是一部耐听、经琢磨的交响“奇书”。

  它是“鲁迅” 也是“叶小纲”

  虽然是九个篇章的结构,但叶小纲绝不是想把《鲁迅》简单地搞成“串烧”式的交响组曲,但也与传统的管弦乐声乐套曲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严格”按照传统交响乐结构,解构出来的“歌剧”,《社戏》《朝花夕拾》和《魂》三首管弦乐就是歌剧的序曲、间奏曲和终曲,《社戏》喧闹的戏剧锣鼓,《朝花夕拾》的优美抒情、《魂》的汹涌澎湃潮起潮落恢弘之后再归于寂静,规划了《鲁迅》的大格局;《闰土》《阿Q》《祥林嫂》《铸剑》《两地书》,则承担着歌剧的性格人物和角色的独唱、二重唱、三重唱乃至戏中戏;而《野草》的朗诵,更有些像是作曲家自己跳出来的直抒胸臆的意味。当然,如果按照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做对应,又会发现《鲁迅》与它在结构上的“神似”。叶小纲似乎在用鲁迅的九篇文学去对应穆索尔斯基-拉威尔《图画展览会》中的九幅画作,但又大异于穆索尔斯基,叶小纲的《鲁迅》更多的是用人声做表达的主角。这种创作方式也正符合了叶小纲创作中的“重名”系列的思路,不过,这次不是“重名”而是结构上的对应。以这两种思路看,叶小纲在作品构思上的驾轻就熟和举重若轻,严谨中又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就这件《鲁迅》作品而言,它是“鲁迅”,也是“叶小纲”。

  显示艺术才华的一件作品

  叶小纲为《闰土》写下了抒情、温情的慢板式的唱段,一如意大利歌剧中的主配角色的咏叹调,男中音刘嵩虎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淳朴、充满美好向往的青年形象;男低音沈洋演唱的《阿Q》,带着乡村戏曲的小锣鼓点儿,怪诞张扬,鲜活生动,入木三分,更像是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中丑角的结合;很吃惊叶小纲把《祥林嫂》首演时的唠唠叨叨重新写成了带有明显江南小调标记的普契尼式的宣叙调 咏叹调,长长的音乐线条,有如《蝴蝶夫人》二幕式的大段心路宣泄,真的是能够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铸剑》是一段男声的三重唱,但它更像是西洋歌剧中的“戏中戏”,这一段我认为是最能够显露叶小纲艺术才华的段落,复仇者的沉郁和坚定,王的目空一切,剑客的豪气干云回肠荡气,寥寥数笔就能做到形象鲜活生动,就这段“戏中戏”的戏剧结构和音乐而言,日后或许可以单独创作一部精彩的短歌剧,会更能够把作曲家的才华尽情发挥;《两地书》也是颇有神奇之处,叶小纲用普契尼式的歌剧二重唱,让男高音石倚洁和女高音宋元明将鲁迅与许广平的来往书信一句对一句地唱出来,亲切、亲密,仿佛书信往来的时间都不存在,而变成了两个人面对面的情意绵绵。用心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近来,叶小纲的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演频率极高,人们可以听到他几十年来创作的众多代表性作品,而《鲁迅》则可以看做是叶小纲所有作品中的一部“奇书”,也是最能够显示他艺术才华的一件作品,从他每一次上演都会再次修改一稿可以看出,他对《鲁迅》的用心。今年下半年,《鲁迅》还有可能在南方某城市上演,相信叶小纲还会继续精细打磨,期待下一版还会有惊喜。

【编辑:唐红】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