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当头的陵川马帮

2018-06-20来源:光明网

  山西陵川县地处万峰遥列、沟壑纵横的太行山巅,交通运输条件很差,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向东穿越太行山断裂层地带,与中原及黄河以南地区进行货物贸易,仅有白陉古道、路工等两三条险道可通行。其时,既可负重、又运行便捷的“马帮”驮队应运而生,成为货通晋豫、物流南北的主要运输手段。

  早在唐代以前,便已出现由骡马运货的马帮。明清到民国时期,马帮运输业达到鼎盛,与陵川明清时崛起的煤、铁、磺、陶瓷、酒醋酿造、丝麻纺织、皮革制业等手工业以及高度活跃的商业同步,形成一个工商业与交通运输业相生相伴、互相扶持、同举并兴的产业格局。当时,陵川的东八渠村郎家很有名气,饲养着上百匹骡马,几代人专营马帮,获取运资,形成可观的财富积累。类似郎家的马帮家族很多,规模小些的马帮更是数不胜数。有些靠近路边的村庄,发展成骡马驮队专业村,养骡马多达千余头,村民均从事马帮驮运。

  与马帮伴生的是陵川境内主要道路旁分布大小不等的骡马店。如县城后东关徐家的骡马大店,拥有4支驮队,雇用长工30余人。县城北门口李家骡马大店的规模稍小于后东关的徐家。县城南门口的一家骡马大店,因时间久远,姓氏佚失。

  另外,与马帮伴生的还有分布在骡马大店附近的铁匠铺。骡马行走在陵川崎岖的山道上,铁掌容易磨坏,给骡马打掌、修掌、钉掌的铁匠铺,生意都很红火。

  马帮都受雇于人,给东家运货,有长期、短期和临时雇佣几种合作方式。

  长期合作一般为长途运输。每到冬天,马帮同东家签订协约,约定好合作方式和运资,立字为据,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马帮负责全部或部分运送东家发往外地货栈、商号的货物。如东八渠村的郎家马帮,几代人都与河南长葛县侯家庄村侯德成家族合作。马帮从陵川和潞州的荫城、西火等地起运铁货,运至河南薄壁、博爱、新乡等货栈,再由侯德成用马车把货拉到黄河岸边,装船渡河,运达长葛县商号。两家的合同一般是一订一年,侯家预付郎家3个月至5个月的运资。起运前,马帮经营者先办好驮队的“路引”(相当于现时运营许可证),以备过关卡查验。

  短期合作一般是县境内的短程运输,如运送铁矿石到冶炼地点或铁矿石收购点。因每支驮队牲口数量不一,每头骡马的驮运量不同,所以按里程和驮运量谈好运费,凭积累的收货票据,按驮运总重量与东家结算。短期合作比较自由,牲口数量可多可少,运费可一趟一结,也可十天半月甚至数月或一年一结。

  另有一种特殊的合作是运送急货,一般在长期合作户之间进行。如果东家在外地的货栈、商号缺货,马帮会挑选最好的牲口、最好的赶脚人,加快脚程把急需的补货运送过去。无论东家还是马帮,都把“信”字当作立脚的根本,一旦答应限定的日期,必会准时将货物运到,不耽误东家的生意。当然,运送急货,东家会在合同之外另加运资。

  跑长路的马帮,冬天会歇脚。因为太行山路险,逢下雪或河水结冰,根本无法行走。尤其从悬崖绝壁上的白陉古道、路工等险途通行,一旦马蹄打滑,极易发生骡马坠崖、人伤货损的事故,所以马帮在冬天都要停运。直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后,各家马帮才燃放鞭炮,开始新的一年货物驮运。“驮头”喊一声:“启程喽!”一字长蛇阵排开的大队骡马,便随着头骡或头马的铃铛声,向险峰叠嶂、云雾缥缈的太行山深处前行。

  赶脚是个苦差事,刮风下雨都在路上,民间因而有“天下七十二行,除了赶脚不放羊”的歌谣。马帮雇佣的赶脚人必须身强体健,能长途跋涉,能装卸沉重的货物,能铡草喂马,更能摸清牲口脾性,让骡马听话。在每支马帮里,驮头、头骡、头马都重要。驮头对外善与人打交道,对内能管人、管牲口、管物理财,还得粗通一些骡马防病治病的常识。头戴红缨、脖挂铃铛的头骡或头马,都由经验老到的牲口担任。体格健壮、久经训练、善解人意、认路识途的好骡马,领着驮队牲口行走险道或蹚水过河时,它带头走,其他牲口就会跟着走,它不走,其他牲口不会先行的。

  在陵川县东部深山里,白陉古道悬崖上的路段和通向峡谷底部的“七十二拐”,是赶脚人倍加小心的一段行程。每头骡马驮着几百斤重的货物,一头跟着一头沿着窄窄的古道缓缓通行。上下“七十二拐”时,驮头须先行观察,发现有相对而来的驮队,便停下等其通过,不然在只有2米宽的“七十二拐”相遇,负重的驮队很难错开。即使看不见有驮队上下,驮头也会扯着喉咙大声喊,避免与其他驮队突然相撞。

  那时候,白陉古道为晋豫必经之路,潞州、泽州的马帮都从此道通行,上下河南的挑夫、行人、外地商客、赶考书生、传令兵士、云游和尚等,也都从此道行走,人货拥挤,熙攘繁忙。有时,两家相对而行的马帮行至“七十二拐”的最上、最下两端,两家的驮头便扯开嗓门交涉谁先通过,一般让负重向上的一方先过。如果向下的马帮驮运的是急货,说明情况后可先行通过。马帮之间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都吃赶脚这碗饭,讲礼数,讲义气,也便在情理之中。

  下到马圪当大峡谷,驮队须得数次趟河而过,走惯这条道的牲口并不惧水,跟着头骡头马鱼贯前行。行走河道,道路相对平缓,马帮铃响,山鸣谷应,蹄溅水花,煞是好看。赶脚人的神经便也松弛下来,时常会野腔野调地唱起“赶脚调”,引得大姑娘小媳妇偷眼相看。

  跑长路的马帮,都是沿线骡马大店的老熟客,行至骡马店,伙计们马上出来热情相迎。马帮歇脚,或打尖,或饮水,一夜歇息后,驮队启程一路向东翻山越岭,穿行峡谷,跨过最后一道屏障进入河南平原。

  跑河南的马帮,去时驮运本地货物,返程时不会空载,驮运回食盐、布匹、茶叶、米面等,从来不愁生意,只恨骡马少生了四条腿。

  马帮作为一种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担负着陵川本地与外地的物流运转,是潞州、泽州一带晋商走出山西离不开的“腿”。陵川县于明清至民国时期,大批走向外阜经商的东家,就是靠马帮的驮运将生意做到了“达三江”“通四海”,换回了滚滚财富。马帮也在南来北往的奔劳中赚取到丰厚利润,修建起大院豪宅。如东八渠村郎红红家的郎家大院,一进三院,三重门楼,有30多间高堂大屋,并建有家庙。

  随着社会前行,马帮行业日趋衰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公路不断开通,汽运兴起,马帮最终隐匿于历史深处,给后人留下一串串隐约夹杂着马帮铃声与马蹄声响的回味。

【责任编辑:季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