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

2018-06-19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毛胜

  1938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军事哲学著作。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战争的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结合今天的现实问题,学习和汲取其中穿越历史时空的哲学智慧,对于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必须立足客观实际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综合分析时代背景和中日国情,将这场战争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总结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当前,我们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顺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世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就是矛盾,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精于研究问题、长于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是从问题入手的,而且梳理出一个问题清单: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毛泽东没有回避任何问题,而是一一分析并解答。特别是针对社会上流传较多的“亡国论”“速胜论”,予以分析和驳斥,使人们对战争的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也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正是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只有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回答时代课题,才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必须把握发展进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基于客观的深入的分析,指出“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并预见中日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他还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为中国抗战胜利争取了时间,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争取了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兼顾历史发展延续性与实践发展新要求,对我国未来30年作出明确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我们必须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必须统筹战略战术

  决定全局走向的战略,解决局部问题的战术,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不仅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而且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提出最为有利的具体策略。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的任务很重,特别是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比如,他既强调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又要求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一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把握好战略战术,既要胸怀大局,统筹兼顾,保持战略定力,又要突出重点,牵“牛鼻子”,啃“硬骨头”,一步步攻坚克难,一步步实现战略目标。

  必须践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党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提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等论断,并指出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强调“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与国民党采取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组织全国力量投入抗日洪流,并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成为全民族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面对中外媒体记者时就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还反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此,我们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汇集起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

  必须激发精神力量

  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论持久战》发表后,提振了全民族的精神和信心,对夺取抗战胜利产生了巨大作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专门阐释了抗战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他还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这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既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也要焕发精神、朝气蓬勃。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梦这个充满历史情感的词汇一经提出,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更是精神之“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始终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发挥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两句话,出自叶剑英在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时所作的《七律·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生动地反映了《论持久战》这部经典著作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进一步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自觉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持久奋斗!

  (毛胜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任编辑:季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