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死”人,你就有了存在感?

2018-06-1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海运仓内参 黄帅

  最近,网上开始流行网上“互骂群”。有媒体从微信方面了解到,对此,微信平台已经介入,一旦查实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心理学家指出,简单、粗暴的骂战,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压力、宣泄情感;律师更表示,网络空间里骂人,同样要负法律责任。(《成都商报》6月11日)

  众所周知,不论是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网上骂人,都可能涉及到一般侵权行为。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涉及到人身侮辱和诽谤的问题,进而受到法律的严惩。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参与集体“互骂”,这会被人批评为不文明、低素质,但为什么到了网上,就可以肆无忌惮呢?

  过去常见的解释,是网友戴着不同的面具,和现实生活有所区别,既然是网上聊天和虚拟社交,一些人就觉得可以逃逸于现实世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发泄情绪和寻找快感。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在微信交流这种实名制和熟人社交的平台里,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已经渐趋模糊,这种解释就显得很无力了——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只是现实社交在网上的延伸化呈现,或者通过这些平台来协助现实里的社交,而非纯粹的虚拟社交,这区别于过去的网络论坛、贴吧等平台的社交模式。

  因此,与其用“不文明”“没素质”之类的标签去解读这种现象,不如去思考下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笔者尝试进入了一个讨论社会热点话题的“互喷群”,后因无法忍受其中的污言秽语和偏执见解,很快便退出了。但笔者发现,“互骂群”有两个容易被忽略的特征。

  其一,并不是所有群成员都参与“互骂”,围观者其实居大多数。尤其是“互骂”现象得到舆论关注后,很多人只是抱着好奇的想法进了群,真正参与“互骂”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人。

  其二,“互骂”的各方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利益纠纷和矛盾,而是就一些本来就敏感的话题发表不同看法,比如地域偏见、性别歧视、阶层偏见、学历歧视,等等,而且他们有时刻意将它诉诸于非理性,故意用偏激的言论来激怒他人,已达到“刷存在感”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骂群”的问题还在于网友的“集体无意识”——盲目从众的心理和“刷存在感”的心理在作祟。其实,盲目围观是不值得提倡的,而“刷存在感”的想法更是没必要的。“刷存在感”在这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如果真的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宣泄情绪和偏激言论显然不是最佳选择,这只能把事情搞得更乱更糟。

  作者/ 黄 帅 编辑/ 苍 南

【编辑:李师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