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想到《后来》,但她说《后来的我们》唱着好多情歌

2018-04-3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沈杰群

    4月27日,在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前一日,导演刘若英在去路演地的车上微信接受了我们采访。她的声音沙哑、疲惫,感觉吐出每一个字都极其费劲。前夜她只睡了两个小时。

    这是48岁的刘若英头一回做导演,爱“奶茶”的人会一如既往陪伴和支持,但观众不是第一次看青春爱情片,眼睛早被那么多好片子养“毒”了。电影《后来的我们》五一档上映后,舆论风向和专业评价都会对这位导演班“新同学”不留情面的,即使她以往在其他班都是最讨人喜欢的女生。

    想去看的原因,是因为那句,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我想很多人想去看的原因是因为这部电影承载了自己和前任或者说和某个人的太多缩影。

    ——@heden7799

    很多人看《后来的我们》,先是笑着,可是笑着笑着就哭了。因为电影里有自己,那些为了爱情肝肠寸断的时刻说得好像都是自己。可是该过去的都过去了,我们也都在后来的生活里,学会了得过且过,自得其乐。

    ——@狂恋君

    卖光盘的地下通道,鼎好电脑城,北京的地下室和隔断房,舍不得打车,老家的辣椒酱…07年的北京汇成一道回忆光景。“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前半段和结尾有抹泪…

    ——影志

    我能指出这个片子一大堆问题,但是,还是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就好像周冬雨说i miss you的时候。看完之后,你就明白,这确实是刘若英的电影,整个电影都非常刘若英。另外,这差不多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周冬雨了。

    ——桃桃淘电影

    所有“错过就不再”的爱情,总是戒不掉回忆,逃不过遗憾。感慨于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让我们如此活生生、赤裸裸地触探到自己的漂泊处境,我相信任何有故事的人都难免泪目。

    ——陆支羽

    (摘自微博、豆瓣网友评论)

    刘若英向我们感慨,拍《后来的我们》,她思考最多的一件事是:只要你真心诚意,就是会有遗憾,除非你根本不在乎那段情感。“如果在乎就会有遗憾,因为在乎你就会觉得,是不是做得不够好。”

    “正因为这样,我会更加珍惜现在,因为我觉得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让自己全力以赴、奋不顾身,不是每次都有机会的。”瞧瞧,这句话说得多刘若英。

    一辈子做个演好戏唱好歌的女艺人不够吗?不够。刘若英注定不是个容易定义的“圈里人”。她的人生胃口太丰富,在你们盘点新花旦新热搜时, 人家不声不响,在伏案写作的路上跑了好远,现在又愿意开拓新跑道:当导演是啥独特滋味,刘若英为什么不试试?

    井柏然形容,真正的刘若英像一本书。“她的成长经历、爱情故事、事业的起伏……构成了每一个章节,累积成她的智慧与厚度。最近流行一个词叫‘斜杠青年’,歌手/演员/作家是刘若英的‘斜杠’。而在2017年的秋天,我化身为她的符号,参与了“刘若英/导演”的诞生。”

    伴随电影上映,近期刘若英的同名电影书《后来的我们》也出版了,收录了她新创作的18篇随笔以及电影原著小说。电影的故事,原本叫作“过年,回家”,来自她2011年《我的不完美》一书中,替台湾人阿志与淑芳写的信,一个关于有情人漂泊和错过的故事。到了2018年,高雄美浓的阿志变成北京的见清,淑芳变成小晓。

    刘若英很在乎写作这件事,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在乎。

    我以前最初读到她的《一个人的KTV》、《生日快乐》等,感觉奶茶精心打理着执于爱情的花园。语言文字是因为那样一个人的存在才拥有意义,这是某个年纪的她和我们喜欢的。

    刘若英曾在《东方早报》文化版开设过个人专栏“奶茶铺”,在《一厢情愿》聊起对报纸的情分 :“我们家每天有六份报纸……大清早,家里的副官会把报童送来的报纸,用熨斗一页页烫过一遍,不是为了平整,而是如此加工,可不让报上的油墨脏了祖父的手。”

    一字一句极富神圣仪式感的描写,分明透露着文字在刘若英的心头分量。文末她认真写道:“不管往好的或往坏的方向发展,报纸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为别的,就为了那温度。人在冷却,但还没冷却到不在乎这种温度。”

    荧屏银幕之外,刘若英怀揣着一个倔强守旧的文字江湖。在作家圈,尽管排不上一流的坐席,而在浮躁的演艺圈,她坚持认真写下一点点发自肺腑的文字。

    刘若英是一个很谨慎很谦卑的写作者,她告诉我们,自己每写完一段话,通常先分享给无关这个事情的一两个朋友给,看他们觉得好不好看,感不感动。然后给里面提及名字的人,跟他们确认她这样写有没有问题。“最后给经纪人跟团队校稿,因为我会错字连篇。”

    身为井柏然眼中无敌的“斜杠青年”,写作这件事发生在怎样的场合?刘若英回答我的疑问:“我通常是在酒店写东西,晚上收工回去写,有时候是在家里儿子睡着的时候写东西,现在都是在车上写。”

    包括拍摄电影《后来的我们》,站到全场最忙的位置上,刘若英也要坚持用文字记录。

    刘若英认为“做导演”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和体验,所以在筹备的时候,就萌生了做一本电影书的念头。“但是当时并不知道后期会这么忙。结果后来一边做后期,比如他们在修后期的东西,我就一边写,然后晚上再写写。其实就是挖了一个坑给自己跳。”

    她固执觉得,如果当时不记录,后来都会忘记。

    “我很尊重书的创作,我对书非常紧张的。但我觉得这个电影书更适合在电影上映之后再看,会更有感觉,所以在前期我就没有做那么多的宣传,我相信在电影上映之后,大家看了电影,一定更懂得书中的感受。”

    而第一次做导演,也要拍自己亲笔写的故事。这个决定是张一白促成的。

    “很多人找过我,很多剧本丢给了我,但似乎他(张一白)最相信我能讲好故事,他也听得懂我的幽默与酸楚,在我的犹豫与不安中,他坚持了这念头。”

    这一句“我愿意试试看”又经历了好久。“从短文到剧本,从台北到北京, 他听我说我想说的故事,而他总是有答案。北漂,就是那个答案。”

    那么做导演的人生初体验是怎样的?

    “以前当演员,杀青后就走人。现在杀青,一部电影才完成一半。如果你要问我做导演跟演员的不同,我想细数起来可以写三本书。”

    刘若英说,早在10年前,“张姐”张艾嘉就已经鼓励她可以往幕后发展。刘若英回忆当时自己内心是胆怯与抗拒的,“我看着如张姐这样有才华的女导演如此辛苦,心想,好好的演员不做,谁要去做导演啊?哈哈!更何况,演戏对我来说都已是令人如此战战兢兢的艰巨的任务,我怎么还有余力可以做导演呢?”

    不得不感叹张艾嘉的眼光,她了解刘若英,她先看到了后来的刘若英。

    张一白说:“最后一里路,爬也要爬过去。”在电影正式“交卷”前一天,刘若英说,现在她就剩下最后一口气,坚持要把这件事情坚持做完,否则前面所有团队那么多的努力前面就浪费了。

    “他们跟我在一起的那些画面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即便他们没有在我的身边,在这一路的路演过程中,我手机都会不断地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加油和打气。”

    很多观众都自动把《后来的我们》和刘若英的成名曲《后来》绑定。刘若英解释电影完全不是那首歌的延伸,还是基于她的短篇作品《过年,回家》。

    刘若英说,是在辛苦摸索着电影名称的过程中,五月天的新歌给了灵感,歌词中提到:“只期待后来的你能快乐,那就是后来的我最想的,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朝各自的人生追寻了。”

    “这不正是见清与小晓的恋情主题曲吗?也是无数分手男女对对方后来的期许。”

    “《后来的我们》跟《后来》这首歌是没有关系的。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爱情其实就这么几件事。”刘若英感叹,情歌唱来唱也就这么几件事,对大家可能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后来》,但这部电影,是她很多歌的总和。

    后来的见清与小晓终究是错过了,留存无限的想念,以及对“如果当时”未尽的想象。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对成全自我的渴望,是每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但也是我们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的开始。

    必须承认,每当告别一个人,再遇见下一个人时,我们能给予爱情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但我们依然会感谢往昔的相遇,以及继续和有缘人相爱下去,而不是无动于衷。

    我们问刘若英,你觉得现在自己成为了当初希望成为的人吗?

    她如是回答:有时候我会想,后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可是我每天想的都不一样。有时候,我就想什么都不干,有时候觉得我好像可以做一点事情。所以后来我会变成什么样,或者我有没有成为我想变的那个样子,其实那个答案一直在变。但不变的就是,我一直很希望自己能够保有初衷,然后做一个诚实的人。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