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谈 | 桂林龙舟侧翻17人遇难,谁当反思?

2018-04-2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海运仓内参

    北京青年报:海南“全域限购”可行可鉴

    海南省22日晚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房地产调控升级,自当晚起实施全域限购,非本省户籍居民家庭在新增限购区域购买住房的,须提供至少一名家庭成员在海南省累计24个月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此前已实施限购区域则需要提供60个月的相关证明。此外,实施严格限贷、限制转让和价格备案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从这一意义上讲,全域限购作为海南省落实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坚持“房住不炒”的一项得力举措,对其他省份、城市也都具有可资可鉴意义。尽管各地具体情况不同,但在减小甚至摆脱房地产依赖,防止投机炒作,保持市场稳定,让全体人民都住有所居这一重大问题上,理当形成应有的共识,并拿出切实管用的举措。

    (作者:张国栋  原标题:海南“全域限购”可行可鉴)

    光明网:比环境污染更可怕的,是“假装治污”

    最近,央视等媒体密集曝光了一些地方污染防治方面的种种乱象,山西省洪洞县三维集团违法排污问题、江苏省灌云县化工企业违法排污问题、陕西省黄陵煤化工公司污染问题、河南省内黄县陶瓷园区污染问题等,无不触目惊心。“史上最严环保法”已实施三年多,一些地方的污染依旧如此肆无忌惮,这种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梳理这些污染案件不难发现一些相同点:污染问题存在已久,当地群众屡次举报,相关部门视而不见,甚至出现了一边治理一边污染、越治理越污染的怪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假装治污”现象并非个案,一些地方所谓的“铁腕治污”“向污染宣战”等,更多的不过是一种口号和姿态。督察组来了就装装样子,督察组一走依旧我行我素。

    把垃圾山填埋地下,这种造假伎俩实在不高明。但客观讲,这种造假不是相关部门和企业胆子太大、存在侥幸心理所能解释的,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扭曲政绩观下长期漠视环保、习惯成自然的恶果。此外,造假动力大于造假成本、污染背后存在“保护伞”等,也是“假装治污”花样层出的重要原因。大力治污必须摆正地方政绩观,撤掉“保护伞”,否则法律法规就会丢掉“牙齿”。

    (作者:陈广江  原标题:比环境污染更可怕的,是“假装治污”)

    钱江晚报:扶贫工作不能沦为生意

    近期中国社会扶贫网开办了一个“社会扶贫”APP,这是一个连接贫困人口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网络服务平台。它能够起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效果。在这个APP上,有一个“爱心人士”的注册标签,这本是给热心扶贫事业的有关人士的一种荣誉表彰。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就是一个APP注册,居然成了一些人眼里的“生意经”。

    有记者在电商平台中搜索“社会扶贫网”或者“扶贫APP”,竟然出现了20多家商铺,都标明可以代为注册社会扶贫APP中的爱心人士,并可以刷爱心关注的量。当然,每注册一个“爱心人士”,商家则要收费3角到1元不等。据悉,排名第一的商家仅在本月已做下3万多笔生意,看来这个新开发的“生意经”还很有“钱景”。

    要求热心参与扶贫工作的人到APP上注册,并且刷流量,只是满足了工作考核。很多人参与扶贫不是为了给自己弄一块金字招牌,他们更愿意的是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爱心,说不定这种要求注册的简单化做法反而使一些真正的爱心人士打消了献爱心的念头。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的是基层政府具有扎实过细的工作作风,不能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对于一些有损扶贫形象的弄虚作假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决制止,对于借此生财的歪门邪道,更是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

    (作者:周俊生  原标题:扶贫工作不能沦为生意)

    红网:桂林龙舟侧翻17人遇难,谁当反思?

    4月21日13时40分许,广西桂林秀峰区村民在桃花江划龙舟时,2艘龙舟发生侧翻57人落水。当晚,媒体的记者从桂林市政府获悉,翻船事件致17人死亡。此外,公安机关已对牵头组织活动的2名人员进行控制。(4月22日《新京报》)

    当地政府当反思。如何加强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精心组织开展。发生这样特大安全事故,大家都十分痛心。应该引以为戒,做到警钟长鸣,防止此类悲剧再次发生。令人担心的是,会不会因为引发安全事故就严令禁止举办此类活动?重蹈其他地方因噎废食的覆辙。笔者建议,应该在加强引导和强化安全保障上做文章,下功夫。今后举办类似活动,在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安全责任,选好举办时机地点,做好安全保障情况下举行。这样,既能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做到确保万无一失,这才是上策。

    (作者: 陆敬平 原标题:桂林龙舟侧翻17人遇难,谁当反思?)

    北京青年报:处置非法集资应尽快纳入立法轨道

    将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纳入立法轨道,还将产生两大司法效应:一则,可提高监管执法部门的底气和司法依据,将各类非法集资活动纳入监管笼子,有效堵塞非法集资活动的法治真空,将民间借贷利率运行情况等一切活动纳入司法监管范围,引导民间借贷利率、用途和借款方式合理化,消除一切监管执法漏洞,使一切非法集资活动无处遁形。

    二则,可提高民众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法律认识能力,提高金融风险意识,提高民众构筑隔断非法集资“防火墙”的能力,增强民众对非法集资高利诱惑的免疫力。

    (作者:凯威  原标题:处置非法集资应尽快纳入立法轨道)

    光明日报:城市敢于引人,更要善于留人

    各大城市频繁出现的“抢人才”大战,是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意识的觉醒,也是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焦虑,是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也是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可以预见的是,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乃至国际人才竞争将是常态。历史经验证明,谁在人才竞争中领先,谁就会在发展中脱颖而出。广泛引进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流动、开放对城市的活力和发展非常重要。从世界发展经验看,城市积聚人才越多,活力越高,发展越快。

    不过,这轮城市“抢人”政策对城市未来发展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况且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此轮推出人才引进策略,也有地方政府是出于刺激消费、投资需求。如果引进人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恐怕并不能真正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进来留不住也大有可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要在聚,核心在用。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对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前些年,曾一度引发热议的投资不过山海关,诟病的正是法治、人文环境问题。“聚才”能否“用才”“引才”能否“任才”,同样考验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城市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弱、水平低、结构单一,人才引来无用武之地,最终也只能是得才即丢才。

    (作者:林亮  原标题:城市敢于引人,更要善于留人)

    法制日报:回收过期药应成社会共识

    过期药回收后不可再利用,这是过期药回收无法按商业模式进行运营的根本原因。但从环境保护的长期利益来看,对过期药予以回收势在必行,且无法回避,不然无法对子孙后代交代。从社会治理角度而言,每个公民都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都应对自己行为给环境所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尽管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公民应当履行过期药回收的义务,但通过回收渠道处理过期药,应成为每位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这一点应当大力宣传,使之成为社会共识。当然,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管理手段也应配套跟上。

    (作者:许辉  原标题:回收过期药应成社会共识)

    红网:享用知识不能总吃“霸王餐”

    长久以来,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一直是内容生产者们的痛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更是放大了这个痛点,使大量坚持原创的生产者们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大IP抄袭事件时显得无能为力。而作为信息受用者的普罗大众,也在默默钻着这种制度漏洞的空子,在在享用着海量知识的同时将这种享用当成理所当然,殊不知,这种享用其实是一种危险的文化透支行为。

    享用知识不能总吃“霸王餐”,消费者对知识的过度消费让原创内容生产者们的创作积极性深受挫伤,长此以往,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势必遭受挫折,反过来也会影响消费者获取知识的质量。因此,在加强文化建设,搞好“世界读书日”宣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民版权意识的塑造,完善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和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从制度和社会意识双方面提高版权保护能力,让消费者的知识“霸王餐”不想吃,也吃不到。

    (作者:王莉媛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享用知识不能总吃“霸王餐”)

    对热点新闻有自己的看法?小编在留言区等你噢~

    说明:本栏目所引用之评论均为原文节选

【责任编辑:李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