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4%受访者读过缩减读物
58.3%受访者认为不是所有图书都适合缩减

2018-04-2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品芝

  漫画:食墨客

  最近,该不该读缩减读物成为网友讨论话题。一套大部头的作品,一些在线文库App将其浓缩成精华句子,让读者在短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这种缩减读物并不新鲜,很多人小时候都读过缩减名著,甚至现在依然在读。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4%的受访者读过缩减读物,名著导读、精简本是受访者读过最多的缩减读物。54.1%的受访者认为缩减读物是对一本书内容的高度概括,读过会有收获,也有23.4%的受访者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失去了阅读的意义。58.3%的受访者指出不是所有图书都适合缩减,选择缩减读物应注意类型。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6%,90后占29.5%,80后占49.6%,70后占14.1%,60后占4.9%。

  80后张春明(化名)是一名工科男生,小时候很喜欢看武侠小说,至于四大名著却只喜欢读《三国演义》。张春明说,自己的妈妈是语文老师,为了让他不沉迷武侠小说,多看一些名著,经常买名著精简本给他。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上班的黄雅琴(化名)考研时买过别人的笔记,“虽然笔记已经是精华了,但是也得先把原书通读后才能用。我当时对照着原书和笔记自己消化了好久,才真正理解了笔记上的重点为什么是重点,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就抛开原书,靠笔记着重理解和记忆”。

  调查显示,84.4%的受访者读过缩减读物,名著导读、精简本(60.3%)是受访者读过最多的缩减读物,然后是鸡汤文、励志类书的缩减版(57.3%),读书笔记、学习笔记(38.4%)等。

  在山西某汽车销售公司上班的袁玮(化名)是一个5岁孩子的父亲,他小时候看过精简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在回忆起来,袁玮表示,精简版的书有情节和故事线,但是人物刻画会差一点。

  调查中,53.1%的受访者支持阅读缩减读物,20.3%的受访者不支持,26.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黄雅琴回忆说,她小时候看过《欧也妮·葛朗台》的缩减本,“当时知道葛朗台是一个著名的吝啬鬼,但简版的图书只介绍他做了哪些事情,结局如何,对他的吝啬印象并不深刻。有一次跟同学们聊起这个人物,一名读过原著的同学把里面一些生动的细节拿出来讲,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我却完全不知道这些细节”。

  “广泛地读世界名著缩减版开阔了我的眼见。跟同学们聊起书来,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张春明说,缩减书帮助他了解了大概的故事情节,但也确实感觉不够精彩,而他此后一直没有读过那些名著原版书。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缩减读物带来的有益影响包括:对一本书高度概括,读过会有收获(54.1%),极大地节省了阅读时间(46.0%),使阅读变得更加简单、轻松(45.5%),有助于培养多读书的社会风气(27.7%)。受访者认为缩减读物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失去了阅读的意义(23.4%),容易让读者对原著精髓把握不准确,甚至歪曲原意(19.7%),让阅读变得不再规范和严肃(17.1%)。

  黄雅琴认为,最开始吸引儿童去阅读一本书,就得靠故事情节,如果已经通过缩减读物获知了这些故事情节,就很难会再去主动阅读原书。

  对待缩减读物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调查中,58.3%的受访者认为不是所有图书都适合缩减,选择缩减读物应注意类型,55.8%的受访者建议将缩减读物作为进一步甄别筛选书籍的依据,46.2%的受访者提醒对于缩减读物不可过度依赖,28.5%的受访者建议将缩减读物与原著对比阅读。

  袁玮认为,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要看孩子的性格,“如果他喜欢看书,就可以引导他看原著,如果他没什么兴趣,就让他先看青少年版的。毕竟那一大摞书摆在那里,如果他根本都不愿意翻,就更谈不上阅读了。就像学英语,一开始一些单词发音可能会不规范,但得先跟上学习进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纠正发音会容易一些,如果开始就一味强调正确发音,可能增加学习困难,失去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