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还欠火候,年轻人务必“关怀”!

2018-04-2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

  你了解临终关怀吗?你知道那些走在生命边缘的老人都需要什么吗?对于青年来说,临终这个词似乎太遥远,但其实有很多年轻人已经在关注这个事,并参与到临终关怀这份事业中。中国的临终关怀发展的怎么样?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也称“安宁和缓医疗”、“善终服务”、“安宁疗护”、“姑息疗法”,通常是针对癌症末期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由于物理治疗对末期患者逐渐失去效果,反而只会令患者的性命延长,从而使他们饱受更多的痛苦,因此便提倡以临终关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令患者能够以更安详和有尊严的姿态离开人世。

    得了绝症的老年人,因为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且需要一定的医护治疗,养老院一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接收他们,其他医院也几乎不会收治绝症患者。对于这些人而言,临终关怀科的存在,仿佛是一棵“救命”稻草。

    先来看一个关于临终关怀的故事~    

    崔林(化名)爱人的故事:

    时间:2011年10~2012年4月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

    这里的22张病床住着各种被绝症宣判了“死刑”的人,崔林(化名)的爱人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10月,他爱人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肝转移,“回到家里,我始料不及的是她的剧烈疼痛,每天尖叫、大声呼喊。当时为了减轻她的疼痛,止疼药从1片加到2片、5片、10片、15片、25片……仍不能减轻疼痛,直到后来她24小时坐在床上,几乎不能动。”崔林说,“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简直是灾难。”

    最后,崔林不得不辞去工作,全职在家照看妻子。他们唯一的儿子当时正在备战高考,母亲的状态让他无法专心学习。崔林后来跑了很多三级医院求助,得到的结论均是“肺癌晚期不可治愈”,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收治。

    除了剧烈的癌痛,癌症晚期患者还会有皮肤溃烂、恶臭、大量的腹水、大面积的浮肿、严重的黄疸等问题。

    走投无路之时,崔林无意中知道了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临终关怀科,便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来到了这里。

    经过崔林和他爱人的同意,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的医生和护士到家里对患者进行了全面评估,后来又邀请了北京人民医院疼痛科的专家进行了会诊,对麻醉止痛药和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进行了规范指导。曾经让崔林爱人痛不欲生的癌痛终于得到了缓解,一家三口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平静的春节。

    春节过后,由于病情进一步恶化,崔林爱人不得不从家里转到了临终关怀科的生命关怀病区住院治疗。住院以后,为了减轻药物对胃部的刺激,之前口服的麻醉止疼药换成了口服与针剂联合使用,这样不仅增加了患者的食欲,同时也减轻了呕吐。

    在住院期间,崔林爱人终于能下床简单地活动了,“她很兴奋”。在医务人员的提示下,崔林把家里的相册拿到了医院,和爱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日子。儿子每天放学以后,也会来到医院和妈妈交流学习情况,汇报摸底考试成绩等,“她脸上浮现出难得的笑容”。

    2012年4月,崔林的爱人在医院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中国的临终关怀在哪个阶段?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自2010年5月成立以来,共服务了389位临终患者,患者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的平均住院天数约为28天,费用约为9000元——基本上相当于住三甲医院ICU一天的花费。目前患者零投诉,他们还收到患者赠送的20多面锦旗。


    一般找到我们这儿的,都是找了一圈三级医院,没有被收治的患者。而我们提供的服务就是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基础上,延缓疾病的发展,帮助患者止痛,解决他们吃不下饭、睡不了觉、大便困难、褥疮、皮肤破溃等问题,让患者心理得到安慰,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生命得到尊重。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主任王友青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北京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设立临终关怀科的社区医院。在它成立的当月,北京市老年医院也成立了临终关怀科,该医院是北京市第一家成立临终关怀科的三级医院,据该医院临终关怀科主任姜宏宁回忆,刚成立时有21张病床,在几乎没怎么宣传的情况下,成立半年之后,就开始出现床位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些年,北京老年医院临终关怀科的病床数增加到了70张,但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经济学人智库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死亡质量”指数调查后,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结果显示公民死亡质量英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大陆则排名第71。“死亡质量”指数的测算,涵盖了五个维度的评价,分别是姑息与医疗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以及公众参与水平。

    2017年3月,北京市遴选出了15家医院进行临终关怀试点工作,北京老年医院和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在其中。据杨爱民介绍,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曾在2009年做过一项城市老年人口临终关怀需求现状的调查,其中50%左右的被调查晚期肿瘤患者表示愿意放弃积极的治疗,进行临终关怀护理。

    据了解,除了专门成立临终关怀科的医院,北京还有一些肿瘤专科医院,以及一些综合医院的肿瘤科也有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床。此外,各大综合医院虽然没有专门的病房和病床,但是像北京协和医院以老年科宁晓红为主的临终关怀团队,也在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的服务。

    而放眼全国,截至2015年,全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机构共有2103家,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关怀)医院7791家、护理院289家。

    其中做的比较好的上海有76个临终关怀科室,2012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临终关怀,在所辖18个县区各确定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临终关怀病区,并把临终关怀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而目前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床位供不应求,存在“压床患者”,患者流转不出去(“压床”是指本应出院的患者要坚持住院——记者注),缺乏临终关怀患者的强制准入标准,发展未成熟,医护定位多尴尬等。

    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方向在哪儿?

    姜宏宁认为,临终关怀服务也需要分级诊疗,“如果只需要口服镇痛药就能止痛的患者,就不应该再来我们这样的三级医院住院了。这就像普通感冒也要去北京协和医院挂专家号一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杨爱民

    北京老年医院舒缓治疗与临终关怀专业管理委员会主任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社区医院应该发挥主力军作用,绝大部分病人应该在社区医院和自己的家中接受临终关怀服务。除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社区医院离家比较近,患者住院之后,家属探望照顾相对也比较方便;另一方面,社区医院医生也可以上门提供居家临终关怀服务。

    但是由于北京市绝大部分社区医院连病床都没有,所以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很薄弱。

    在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起到了一个指挥棒的作用。以临终关怀开展得比较好的上海为例,上海的一些社区医院每收治一位临终病人,政府会给一定金额的补贴。

    北京市老年医院临终关怀科主任姜宏宁

    据了解,2012年,上海市政府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临终关怀”政府实事项目,2014年,上海开展临终关怀试点的医疗机构增加到76家,其中除了1家社会办医院和2家独立建制的老年护理院,其余全都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青年和社会组织不缺位

    在临终关怀这个事上,不只是政府在努力,民间的力量也同样在积极探索。

    比如一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

    在北京、南京、长沙、厦门、广州等城市,一些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老人家庭,提供较具专业性的心灵呵护服务。


    01

    长沙“十方缘”爱与陪伴老人呵护中心

    作为湖南长沙“十方缘”爱与陪伴老人呵护中心的义工,很多青年会定期到医疗机构、社区和老人家庭,为老人提供心灵呵护服务,通过用心倾听、经典诵读、音乐沟通等方式来慰藉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


    02

    宁波海曙“北斗心灵”关怀社

    海曙“北斗心灵”关怀社有近百人,他们都是志愿者,有外企白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医护工作者,还有在校大学生。开展过数场音乐治疗团体服务和一对一减压等服务,陪伴了一个又一个老人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03

    深圳生命彩虹—临终关怀社工服务计划

    这个公益项目借助专业社工服务,以深圳市4家公立医院及其周边社区为重点服务区域,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身心社灵”全人照顾,提高和改善临终患者生存质量,使其安然离世,协助病患家属早日走出伤痛,回归正常生活。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及网络综合  

【责任编辑:李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