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周”提醒现代人珍重生命健康
季加孚:仁者的哲学课

2018-04-1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睿涵

  与生命相比,世态万象皆是浮云。人们在生死宿命中显得无力、渺小和虚无。然而,世界纵然又苍凉又荒乱,医者却是上帝派来普救众生的使者。医者仁心,大爱济世。他们是生命的守护神与捍卫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我国著名肿瘤外科专家季加孚即是这样一位仁心医者。

  医者即仁者

  2018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8位10岁左右的学生——孙凡森、贾墨涵、吴伯阳、潘文苑、李美翰和王丽雅,将参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后简称北肿)举办的“心音坊音乐会”。其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心音坊”是北肿设立的、由80多名志愿者以钢琴、古筝、小提琴等演奏,对患者舒缓情绪、抚慰心灵的一方艺术天地。音乐释放的精神力量是无限的。而“心音坊”背后的文化情结,还要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我国胃肠肿瘤外科领军人物季加孚的“医者哲学”说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增速,由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心理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导因,我国肿瘤发病率呈上升势态,人们的生命健康面临严峻挑战。季加孚,作为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自1982年内蒙古医学院毕业研究肿瘤诊治,至近年来成为我国胃肠肿瘤外科的著名专家和领军人物,再到2011年履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及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30余年始终在我国肿瘤诊治科研一线——风雨历往,生死阅尽,是他的人生;心怀仁爱、情怀悲悯,是他始终不变的信条。这固然是他的职业使然,但这更源自他对于生命本身的热爱、情怀、责任与担当。这就是他的“仁者哲学”。

  “医者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在哲学意义上对生命的认知和领会”。最近,季加孚出任国际胃癌学会(IGCA)新一届主席——这是我国第一位担任国际胃癌学会主席的中国人。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季院长带两名实习医生门诊。他突然转身问:“当穿上白服的那天,你们的职责是什么?”“治病”他们回答。季院长又问:“是治病,还是治人?”“治人……”他们领悟。

  在季加孚看来,这两者完全不同——治病是技术,治人是哲学。在他的信条里,医生是守护人类所有道德底线中最后一道底线的人。这最后一道底线,就是为医者维护生命时的人伦基准、道德规范。漠视生命,冷遇病痛,没有同情,缺乏关爱,失去温度,只剩技术……这是医技的机械化执行程序。而医生面对的,是有着喜怒哀乐、沧桑阅历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应该因有了疾患而遭受怠慢。正相反,他们的人生磨难更需要被同情、理解和救助,正如上世纪美国医生特鲁多先生著名的墓志铭所言“医者三境界”: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因此,医者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在哲学意义上对生命的认知和领会,需要懂得爱、仁慈与舍身处地。

  美国医生特鲁多先生著名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由于季加孚长期从事胃癌外科临床与科研,在推动我国胃癌手术规范化和创建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新模式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最近,他出任国际胃癌学会(IGCA)新一届主席——这是我国第一位担任国际胃癌学会主席的中国人。

  同时,去年9月,季加孚入选2017年北京学者计划。“北京学者计划”旨在选拔一批我国位居世界科技前沿、富有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者、创造者、建设者、管理者。入选者皆为我国科技、社科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与名家大师。

  其实,季加孚是内蒙人,母亲就是医生。从小在医院长大的他,早已习惯了有些刺鼻但不难闻的来苏水味道,注射针头、听诊器、血压仪是他童年时光最好的“玩具”。而他年少时父亲早逝的切肤之痛,更坚定了他学医的志向。他的记忆深处埋着对病痛患者的深深的同情,和救治抚慰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篇文章曾这样介绍他:季加孚对患者的好,医院上下都知道。不上手术的日子,常有慕名而来的患者找他,希望提出治疗建议。只要时间允许,他从不拒绝;微博上,常有人问诊。他会认真给出建议,甚至亲自给博友回电话;遇到从外地来的家庭困难的患者,他还让科里医生开车拉着他们到医院附近找便宜的旅馆……尤其是对晚期癌症的治疗过程中,他力求不给病人增加痛苦,不让他们背负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不给病人增加恐惧。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季加孚(左)做客新华网,诠释他的“将胃癌高危人群胃镜临床筛查纳入现有医保报销范畴”的提案。

  今年3月,季加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将胃癌高危人群胃镜临床筛查纳入现有医保报销范畴”提案。他提供了一组数据:全球胃癌患者每年新增100万人。而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和不健康生活方等因素,如饮酒、饮食习惯等,中国就占其总数的近50%。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我国大部分胃癌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成为关键。而“将胃镜筛查纳入医保”将有效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我国胃癌患者生存率水平。

  他提醒现代人,生活方式要科学合理。45岁以上的中年人尤其要定期体检。他指出,由于许多人对于“侵入性内镜操作”带来的身体不适感有所顾虑。为了减轻人们对内镜检查的恐惧,应尽量缓解检查操作引起的不适感。

  季加孚的“医者哲学”核心是“人文情怀”。

  “心语墙”:寄语心灵,期冀未来

  所思引领所为。作为北肿的掌门人,季加孚说,“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肿瘤治疗中心,除了先进的治疗理念、精密的检测仪器、技艺精湛的医疗团队,还需要什么?——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需要打造积极先进开放的医院文化。在文化自信中实现中国梦。”他说,我们的文化理念就是以患者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

  他强调,在具体工作中,医院文化就是播种爱、凝聚爱、传递爱的文化。因为爱,是最普众、最精髓、最质朴的精神方式和文化方式。

  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文化理念。在季院长的主导下,北肿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爱”的文化。如,他们为增加医患者心灵交流,设立了以心形卡片寄语希望、期冀未来的“心语墙”;为缓释患者焦虑、增添视觉美感,开展了在医院井盖上进行彩绘艺术的“井盖文化节”;为安抚精神、抚慰情绪,康复科心理治疗设立了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心音坊”——在外科楼一楼大厅里,悠扬而华丽的钢琴声,叮咚作响,清丽而隽永。许多张焦虑的脸上,浮现出由惊讶到好奇,由欣赏到平静、安闲的慢镜头。这就是前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生,参与北肿“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心音坊音乐会”的由来。

  有一天,季加孚在门诊时,遇到一位老年患者术后随访。她说,手术前自己收到孙子送的一份礼物,一张心形小纸条,上面写着:“我爱您!您会好起来,很快就能回家。”她含着眼泪,揣着纸条,做完了手术。这些暖心话语给了她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季院长被深深触动了:情感支持对于患者的治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不能为患者及家属创建一方表达情感的心语空间呢?

  于是,去年9月,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色彩斑斓的、贴满心形图案的承载着医护与患者们寄语心灵、期冀未来的“心语墙”诞生了!卡片上这样写着:“爱来 癌去”,“越微笑,越幸福”,“祝病友早日康复”,“祝妈妈战胜病魔,早日康复”,“我也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但是为了父母我要坚持”……北肿党委书记、淋巴瘤科主任朱军动情地写了一行字——“一生只做一件事,就为你们当卫士!”

  每一张心语的背后 ,都有着惊心动魄、情系生死的大故事。“心语墙”诞生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季加孚专门撰文刊于《英国医学杂志》介绍“心语墙”,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使“心语墙”的文化走向世界。

  在季加孚看来,爱,是谁都可以读懂的语言。爱,是比化学药剂更奏效的精神治疗。因为,科学是学,而哲学是“学之学”。即,科学是器刃,哲学是使用器刃的学问。爱与仁慈,应该是医者的哲学。它们与现代医学是并重的。

  他说,我们应该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病的人,关注患者的感受,关注家属的感受——在治控疾病的过程中,我们的祝福,是支撑他们坚强前行的精神药剂,是可以让患者有信心早日康复的大化无形的力量——事实上,小小一面“心语墙”,已成为北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医学正能量、彰显文化自信的大窗口。它诠释了北肿为患者“打开希望之门”的人文理念。

  季加孚院长在“心语墙”贴上祝福。他说,我们应该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病的人,关注患者的感受,关注家属的感受。

  “心语墙”鼓励患者及家属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已成为传递医学正能量、彰显文化自信的大窗口。

【责任编辑:王菀】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