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的艰难与欣慰

2018-04-12来源:中青创家 作者:谢宛霏

    视觉中国供图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投入创业,一些年轻人从城市回到乡村,有人带回了新潮的营销理念,有人带回了可观的创业资金,有人带回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有人带回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他们希望用新思路、新技术,挑战乡村祖辈们传承的种植、养殖等传统行业。但如何才能当好“新农人”,其中艰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好在政府对乡村振兴给出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农村的基础设施“网络、快递、交通”也正在逐步完善,返乡创业,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容易被认同的选择。

    文 | 谢宛霏

    观念最难改变

    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汶上县南旺镇梁庄村,梁延云是村里有名的“不听话”。2007年,梁延云一心想要回家接手家里的养殖业,但“我爸不愿意,他就想着让我在济南有个稳定的工作,买套房成个家,以后安安稳稳过日子”。已经下定决心的梁延云硬是说服了父亲,回到家乡,开始在家里多年经营的养殖场“打下手”。没有人支持,梁延云只能通过贷款、借款的形式扩建新养殖场。

    相关阅读:济宁85后大学生回乡创业把“猪圈”打造成销售额过千万的农场

    在农村做事,如果没有老百姓的认可,寸步难行。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林略村创业的韦良优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家里人觉得花了好多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又回到农村跟土地打交道丢了脸面。刚开始,村里的老人听说他们要把地里“不值钱”的土豆、红薯等农产品卖到城里去,都觉得不可能。为了吸引货源,县城来的老板出每斤1.5元的收购价,他们就给2元一斤。有村民担心在网上卖东西会被骗,他们就拿现金收货,以打消老乡们的疑虑。

    相关阅读:逆向行走 返乡创业路怎么走

    “太给”创始人曹臻一回到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羊街镇棒木村创业做火腿,她的父母本来也不同意,他们希望女儿能成为一名作家,光鲜亮丽地活在世上。曹臻一住在棒木村,男朋友就没怎么来看她,“谁会希望自己的女朋友是一个做猪肉的呢”。曹臻一发现身边的人都是旁观者,他们认为想要改变的人是神经病,是在做异想天开的事。

    “太给”创始人曹臻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曹臻一:我要做出“可以传世的”火腿

    用新思路、新技术,挑战乡村祖辈们传承的种植、养殖模式谈何容易?渭南市澄城县的刘小强在返乡创业初期,就亲历了这种新旧交替的“角力”。8年前,刘小强回到家乡种植大樱桃,当他把自己创业计划自信满满地讲出来时,90%的人会泼他冷水。连父母也劝他“别把心血浪费在创业带动上”,赚不了什么钱不说、甚至有乡邻断言“瞎折腾、白费钱”。他请来权威的樱桃种植专家给乡邻免费授课培训,但几乎没人去听。个别购买幼苗尝试种植的村民,也在家人的压力下改弦更张。

    相关阅读:返乡创业:善待归燕筑美巢

    “首先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和韦良优一起创业的堂兄弟韦良宜说,村民们总以为你占他们便宜,利用他们的土地自己赚钱。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公司可以带他们一起致富,而是宁愿不做,丢荒在那里,也不愿意把地租出去。一些农户答应得很好,但到了签协议时,却又不愿签了,嘴上说“不用签的,去种就可以了,反正我也不种”。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没有合同,等地种好了,成规模了,农户不承认口头协议要收回去,那就等于白干了。韦良宜还想过另一个办法,让农民拿土地入股,赚钱一起分钱。但有的农民说,你们公司赚不赚钱我们哪知道,赚钱了说不赚,我们该怎么办?带钱跑了咋办?村民们总是抱着怀疑的心态,这让韦良宜哭笑不得。

    乡村创业人才难寻

    在北京郊区租下荒山建起乐活净田农庄养鸡种玫瑰的王申福,最焦虑的就是年轻员工的招聘。王申福的老员工全部都是纯正的老农民,2015年好不容易招来3个年轻人,“几个月后能留下的只有一个”。他对此倒并不奇怪,“我52岁了,是这个村里最年轻的‘农民’,种地的老人都是因为惯性或者实在为生活所迫,稍微有其他生计的人都不肯困在农田上。年轻人都希望有收入,又怎么能强迫他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呢?”

    “乐活先生”王申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王申福:做最潮农事的“乐活先生”

    回到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富乐村人种金橘的海归赖园园回忆当初,她在电商创业路上单打独斗,身边几乎没有同龄人,懂电脑的更是寥寥无几,有时候自己到县城里开会,家里连个帮忙照看网店的帮手都找不到。所幸,2014年开始,县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电商发展,不仅成立了相关电商协会,还免费办了培训班,为乡亲们培训相关电商知识。

    赖园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女海归的金桔梦

    曹臻一也感叹招管理人才难:“在本地,招不到任何经过真正职业训练的人才。”刚创业时,她从贵阳招来了一个男生,没想到,到了棒木村10分钟后,他就提出要坐当晚的火车离开。在“太给”公司里,有一半的人是不怎么认字的女性,她们的学习能力很差,自尊心又特别强,曹臻一常常需要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哄着这些孩子们”,她带着着极大的耐心,把工作流程分解成她们可以掌握的动作,随时随地教授,花了好多年才补齐工作常识、工作观念和职业精神。慢慢地,这些农村妇女开始认字,开始会在网上购物,每个人都有了微信号。

    返乡创业至少深耕十年

    从2006年起,决定返乡做火腿的曹臻一就开始做知识系统的准备,她梳理了东西方火腿的工艺,各个火腿流派的技术差异和成因。从那年开始后的每个冬季,她都会做一批火腿放着,观察火腿的变化,检验自己的水平。到2009年,曹臻一有了一套自己制作生吃火腿的工艺知识系统。而做出一条好的火腿需要4年以上的时间,因为养猪需要16个月左右,风干需要3年左右。

    和曹臻一常打交道的有养猪的农民、杀猪匠、赶乡场做生意的小贩。她坚持不差斤两、不割取边角料,也不赊账,这些人和她做生意有“安全感”。曹臻一用规范和有规矩的生意吸引和改变着当地人的从商规则,她感觉这些年来,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县城里也建起了电商协会,虽然作用有限,但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和帮助当地创业者,能存活下来的就成了火种。

    曹臻一和公司员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女诗人返乡做火腿:农村创业至少深耕十年

    因为此前对养殖一窍不通,梁延云除了跟着父亲学习之外,还经常天南海北地出去接受培训,“县里经常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每次我都不落下”。时间久了,视野开阔的梁延云意识到像父亲这样的老方法养猪,很快就会被淘汰。2013年,已经积累了6年养殖经验的梁延云通过贷款、借款的形式,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建成新养殖场,养殖场安装了漏粪板、地暖、降温设施、自动加料机,还有沼气池,“粪便可以通过沼气池发酵,直接给农田施肥”,由于需要大片的土地来解决发酵粪便的问题,他成了当地最早实施“土地流转”的人。当年多数农村人还不懂什么是“流转”,梁延云只得先找自己的叔叔伯伯,挨家挨户说服他们。

    “在农村创业,你会发现人手永远不行,资源永远不够,环境是千疮百孔,你要接受并且有一腔热血。不仅要选择好品类,还要做好在这个品类中深耕10年的准备。”曹臻一说。

    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一边是守着祖辈种植经验的村民,一边是带着新思想新技术的刘小强,在不断的较量、碰撞中,新型的樱桃种植模式和技术终于占得上风。如今,村里曾经种植小麦、玉米的田地,土壤适宜的都种上了大樱桃,每亩樱桃地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里300户农户没有一家出门打工。

    “也许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有距离,但利用‘互联网+’带动家乡摆脱贫困,走出一条创业创富之路肯定是未来的方向。”经过几年的耕耘和努力,韦良宜和韦良优两兄弟的公司成为三江县第一个在农村开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的公司,创立了“大丰收”品牌。目前,已有两个共200多亩油茶、茶叶示范基地,并在独峒镇各个村布局了10个电商服务点,直接带动了40多人在家创业。

    视觉中国供图

    梁延云贷款200万元投资扩建的现代化养殖场,不仅改变了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猪圈的模样,还把自家养殖的小猪送上了“网”,养殖规模也从父亲时代的三四百头扩充到2500头,年出栏可以达到5000头。

    12年来,曹臻一经历了不少艰难,也见证了农村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乡村互联网创业的基础设施三大件“网络、快递、交通”正在逐步完善。如今,从棒木村到贵阳全程高速只需3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以前一单省外的货最终抵达顾客的手里差不多要7天,现在基本上缩短为2~4天。路况也好了,出行可以选择出租车、滴滴专车、公交车、农村客运系统,都很安全便利。

    视觉中国供图

    曹臻一感觉到,农村创业和城市创业在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实际上,只要是创业都是一样的,在城市和农村都有一大堆艰难的事情。现在的曹臻一已经和当地最穷的人成了“命运共同体”。“太给”每年仅单做火腿这一项需要1万条猪腿,香肠和腊肉等其他品类需要40万斤左右的肉,这些都是当地农民致富的机会。今年年初,“太给”的产业已经联动了5000户农民,其中不少都是贫困户。

    农村还有大量的市场和机会等待开发。曹臻一始终相信,世界上八分之一的人口在农村,未来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和社会结构屏障会被填平,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文中内容综合自中青在线、齐鲁晚报、新华网、中国广播网等媒体报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