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已通过你的好友请求,你们可以开始沉默了...

2018-04-02来源:维安记 作者:卷毛维安

    本文已获授权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来源 | 维安记 编辑 | 柴军虎

    “当我们成为好友时,这段关系就已经结束了。”

    图片作者:微博

    生活中,微信已经替代短信,成为我们主要的社交工具。

    微信早已不仅仅是朋友间的聊天工具和分享平台,而变成了我们个人身份展示的一大重要部分。

    朋友圈是你展示自己的平台。

    你的好友里有老板、同事、客户、亲朋好友,但大部分人并不会经常见面甚至聊天,我们互相了解,都通过看朋友圈。

    我们可以看着曾经很胖的人,默默不语减肥数月,变得身材苗条;也有人嘴里喊了几年减肥,却天天火锅越来越胖。

    这个年代,朋友圈就是你实时更新的个人简历。

    让它变得价值千金还是五块钱贱卖,全看你自己。

    之前某网站的编辑在公众号后台找我要某篇文章的转载权,并提出想加一下我的微信。介于工作上的合作,我通过了对方的请求。

    加了好友之后,对方迟迟不说话,为了缓解尴尬,我主动说了一声“嗨”。

    他回了一句“你好。”

    我不知还能说啥,于是马上开好白名单:“已经授权。”

    “谢谢。”

    然后我们的对话戛然而止。

    现在,他不说话,我也没有说话。然后我们的对话框就随着其他的尬聊,被挤到末尾——我们成为了彼此的微信好友,却只说了四句话。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一个活动时遇见的一句文案:

    “对方已经通过了你的好友请求,你们可以开始沉默了。”

    我是高三毕业之后才用的微信,刚开始并不习惯,因为大多数的朋友都在qq里,微信像是一个多余的存在。

    可随着上大学、参加活动、实习、工作...慢慢的,微信从一个联系亲朋好友的聊天软件变成了一个专门用来工作和自我展示的social平台。

    大部分人的微信都像个大广场,有各种各样的人,除了分享生活、发表观点、转载鸡汤,更多的是代购、微商、分销课程...

    我的微信逐渐被各种陌生人“攻陷”了,真正的朋友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是那些一面都没见过的,甚至名字都搞不清的“陌生人”。

    我们最大的默契,大概就是锲而不舍地相互保持沉默吧。

    因为一些小事加了一堆永远不会聊第二次的人

    有人问我,在什么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社会人而不再是一个学生。

    我说:“每次刷朋友圈的时候。”

    当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微信里除了家人、高中和大学的同学之外也没有什么陌生人,但是后来接触到一些活动和团队,我的微信就涌入了各种各样的“陌生人”。

    因为一次稿件的授权,加了一个除了授权没有其他好聊的某平台的编辑;

    逛一家古着店,在店主的热情推荐和“加微信打九折”的诱惑下,加了一家可能不会去第二次的服装店老板;

    参加一个线下活动,帮邻座的女孩拍了一张合照,她知道我是工作人员,非要加我微信好友,估计是想翻朋友圈;

    微信里“好友”的比例越来越少了,多的是那些因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不得不产生联系的人。这些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却占用着我们社交软件的大部分空间。

    他们之中的很多,或许我永远没有机会去聊第二次。

    我有时候会在无聊的时候看看我们之间的聊天记录,对话框常常空空如也。留下一句:“你已添加了x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事实上,当我们加了微信好友后,这段关系就已经结束了。

    你加的微信好友都是你的人脉吗?

    因为工作的原因,加入了一些微信群,其中不乏带着title的某某上市公司的老板,某企业ceo,某知名作家XX或者一些让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厉害的人物。

    刚开始肯定是欣喜激动的,心想着“天哪,我竟然和对方是微信好友欸!”恨不得马上发一个朋友圈炫耀一下。

    可转念一想,我把对方当好友圈里的宝贝,对方真的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我吗?

    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个朋友因为一个活动,加到了一个我们熟知的作家的微信,然后她特开心地告诉我,今天我和他说话了。

    我也特激动:“你说啥了?”

    她:“我超级喜欢你的书!我超级喜欢你啊!”

    作家叔叔回复:“谢谢你”,还慷慨地回复了一个“太阳”的emoji。

    这句“谢谢”对于“作者和读者”这样的关系来说意义重大,但对于一段朋友关系来说,就太过于生分和疏离了。

    互联网时代,“好友”这个词已经变得很廉价。

    微信让我们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连接,我们之间的关系从遥远的“读者”和“作者”变成了“好友”和“好友”。但是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如果双方的圈子太远、拥有资源和能力相差太多且没有利益相关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慢慢陪你聊。

    “有时说事,非工作不闲聊。”也变成了陌生人之间使用微信时约定俗成的守则。

    当和一个人的关系真正可以达到“废话之外”的交流,彼此之间可以提供资源和力量,这段人脉才是有效果的。

    除此之外,大概也就是看看对方的朋友圈,了解一下对方的动态而已。

    想要达到有效的沟通,还得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啊,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我们的能力和水平配不上我们所加的“大佬”,必然是相互沉默的...

    珍惜那个聊天时还会说“有空再聊”的人

    想起朋友说的一个冷笑话,世界上有个很恐怖的地方,刚才还和你说着话的人会忽然消失不见。

    我惊恐地望着他:“哪里?”

    他挥挥手机:“微信聊天对话框里,失踪人口最多。”

    你可能有类似的感觉,现在人们说话可能会说“你好”,但不一定会说“再见”了。

    或许翻翻聊天记录,所有的对话都是可能有开头却没有结尾的。或许你这一句发过去,对方回复过来可能是半天之后了。

    苦笑,但也无从怪罪。谁叫现在的人都越来越忙了,忙到没有一段对话的仪式感,光顾着把问题解决就行,

    所以大家都养成了“聊到一半就消失”的默契。

    别人和你聊和聊着忽然不回复了,或者你和别人说着说着话忽然就忙别的了,都渐渐变成我们的聊天常态。我们习惯了冷落和被冷落。

    那些会在聊天结束的时候说些类似“我去忙啦”、“下次再聊”、“再见”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

    我自己就有这个很不好的习惯,希望大家都更注意,在聊天结束的时候,不用“沉默”收尾。或许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不仅为了不耽误别人的时间,也体现了对这段关系和谈话的尊重。

    手机里的新朋友已达上限生活里的老朋友逐年递减

    昨天办公室里众人在聊天,说起最近苏州有什么值得参加的文化活动,有个姐姐特别兴奋地向我们介绍,最近有个叫xx的线下的活动,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并邀请我参加。

    我苦笑,感觉自己好像过了喜欢交新朋友的年纪了。

    这种感觉,好像是近些年才有的,随着圈子的增大,我害怕的不是交不到新的朋友,而是守不住老的朋友,那些花在认识新朋友的时间,好像还不如拿来和老朋友吃饭叙旧,加深感情。

    这或许是现代人的通病。

    社交软件、交友软件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认识新的人,加入新的圈子,但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懂得如何守住一个老朋友。

    与其一边喊着无聊一边刷遍社交软件,不如抽时间和老朋友多出门见见面。其实真心的知己不会在朋友圈里的,而是在大家一次一次面对面,你一言我一语中巩固感情的。

    越长大,真的越明白“朋友易得却不易留”。

    毕飞宇写当下的人际关系是“低温而松散”的。这样的比喻真的很妙,特别是在我们天天使用的微信里。

    来苏州上学的这几年,除了学习、实习工作,周末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和以前的同学出来多聚聚。心里是珍惜的,或许以后毕业后大家都要奔赴到新的城市和新的工作领域,或许我们都会有更大的社交圈子,彼此之间见一面的机会更为奢侈。

    可能我们手里的朋友圈里会渐渐从一个招待朋友用的“客厅”变成一个社交用的“舞台”,但也一定要记得:

    所有长久的关系其实都需要让对方在身旁,或者在心上。

    可不要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先沉默,再沉没。

    “你的朋友圈里,陌生人多吗?” -End-

    作者:卷毛维安,中文系大四学生,自由撰稿人。已出版随笔集《我们的年轻,柔软而硬气》当当、京东均有售。维安记,讲述温而不沸的成长与生活。个人电台:蓝绿调频(荔枝fm,网易云音乐)

【责任编辑:江苏记者站】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