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执业责任险”如何才算“药对其症”?

2018-03-29来源:金羊网 作者:吴 江

  □吴 江

  本报昨日报道,如何有效分散医生执业风险,提升执业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多点执业,缓和医患矛盾?深圳开出医师执业责任保险这个“新药方”。日前,深圳市举办推动实施医师执业责任保险工作会议,这也标志着该险种进入实操阶段。未来,伴随着医师执业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医师责任险”)的推广,当发生医患纠纷时,购买医师责任险所应承担的责任损害赔偿将由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其中,医师责任险保险期内累计赔偿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单笔最高可达120万元。

  客观地说,医疗生来就是高风险行业,既然健康与生命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那就难以用财富来衡量,可是包括诊断、手术、用药在内的各项医疗服务,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超出人力范围所能控制的风险——即便是最顶级专家,也绝不敢承诺百分百药到病除,由于疾病诊断和手术工作的复杂性,误诊乃至手术失败亦是在所难免的。

  可以设想,假如所有的医疗风险和责任,全要由医院甚或医生个人来扛,显然将是难以承受之重,迫于风险压力的医生,会更多倾向于选择保守低风险的医疗方案,尽量避免高风险医疗选项,也将是不得已的选择。在一些缺乏风险承担机制的地区,医生推诿拒绝重症疑难患者,恐怕亦难免成为普遍现象。

  而过度的风险规避,过度保守的医疗方案,显然并非最优医疗选项,也有损于患者。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制度化的设计来尽可能分担医疗风险,让医疗服务更多专注于医疗专业本身,而不是被一些不可控的风险捆住手脚,自然也就大有必要。这个时候,医疗责任保险的实施,可说来得正是时候。

  市场化社会,化解风险最直截了当的正是保险机制。在这方面,国外的医疗责任保险,其实已普遍施行。以美国为例,因为绝大部分都是私立医院,医生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风险意识自然很强,为了避免医疗事故或医疗意外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美国实行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医院和医生都必须分别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美国医生年平均收入约20万美元,其中约1.5万美元用于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也就是相当于其年收入的7.5%,而外科系统和产科风险较大的医生投保费用可达5~10万美元。在英国及中国香港,则由政府投保医疗责任险。

  当然,医疗责任保险,固然可以化解医疗风险,并免去医护人员与医疗机构的很多后顾之忧。不过,有了医疗责任保险,并不意味着医疗责任从此可以交给第三方商业保险打理,更不意味着有了保险埋单,医疗责任便可松懈。恰恰相反,施行商业化医疗责任保险的同时,其实只意味着经济层面的赔付有了保障,而医疗责任本身显然不仅仅在经济层面,那么,如何在医疗责任保险之外,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的医疗责任感,其实仍然是履行医疗责任的根本。在这一点上,商业保险显然并不能也不可能越俎代庖。

  基于此,医疗责任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当然不妨大胆尝试,但其背后的权责关系以及成本分担机制,仍需进一步厘清,才算“药对其症”。

  (作者是医疗界人士)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