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活力、潜力:全域旅游三力齐发

2018-03-23来源:新华网 作者:钱春弦

  新华网北京3月22日电(钱春弦)伴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我国全域旅游有望进入黄金发展期。

  释放创新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着消费旺盛、需求多元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2017年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景点旅游的边际效益下降,旅游产业急需拓展全域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能;散客化趋势显著,游客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旅游空间行为出现全域化特征;旅行社和导游核心业务被削弱,旅游主营业务发生质的变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

  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能够实现从封闭的自身循环向开放的“旅游 ”融合方式转变,不断加大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林业、商贸、体育、金融、医药等产业领域的融合力度,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各地发展全域旅游,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南京秦淮区把景区标准向景区外延伸,实施老城区改造,把全区以景区标准来打造,力求“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河北省保定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面向京津冀大市场打造了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推行“管委会公司 乡村”的形式,多方联动。

  最近两年来,各地普遍加大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主题酒店、旅游民宿、房车营地、休闲绿道等产品开发力度,累计投资超1000亿元。目前在建美丽乡村项目2500个、特色小镇项目1100个,两年累计投资超2100亿元。

  迸发深化改革活力

  在以往景点旅游的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与外部环境是割裂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仅局限于A级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方兴未艾的大众旅游时代要求。

  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全域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全域旅游成为旅游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器。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等7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各地形成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普遍加大了全域旅游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设立旅游投融资平台等;保障机制取得了新突破,山东、浙江、云南、海南、陕西等省及90%的示范区创建单位还专门出台了旅游土地、规划、资金、人才等保障措施等。

  当前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精彩纷呈,涌现出以城市全域辐射、全域景区发展、特色资源驱动、产业深度融合、旅游功能区支撑等为代表的省、市、县多层级全域旅游推进新模式。如宁夏推进“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发展模式、浙江探索以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陕西走“厕所革命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同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激发公共服务潜力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公共服务的“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消费需求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旅游形象的一大公共服务“短板”。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厕所革命”,并逐步覆盖城乡全域,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厕所全部达到标准,并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要求。各地自觉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厕所革命,推动厕所建设与管理。广东潮州把厕所革命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项目,将厕所革命延伸到城乡建设中;在桂林芦笛岩景区,游客在厕所可以看见外面的美景。

  旅游公共服务涉及游客出行的方方面面。近两年来,为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各地共建设旅游停车场4000余个,在建的旅游风景道3000余条,城市绿道7500余公里,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加速构建。各地建成旅游集散中心2500余个,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地建立旅游政务网、旅游大数据库、动态监控系统、移动旅游APP等,智慧旅游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快马加鞭未下鞍,撸起袖子加油干。正如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所说,全域旅游的要义是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核心,一方面可以发挥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广大农村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