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彰显人性的良善与复杂

2018-03-22来源:中工网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帷幕落下,携4座金球奖、获7项奥斯卡提名的大热门电影《三块广告牌》末了还是折戟。这让不少人“忿忿不平”,甚至包括一些专业影评人。

    我不太认同那些充斥职业技术分析,甚至牵扯某种理念“正确”来论断得失的专业词汇堆砌,但我同意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是基于电影的技法,而是基于故事的内容及其抽丝剥茧的呈现方式。

    故事发生在被绿色环抱的小镇上。影片讲述了因女儿被强奸致死的母亲米尔德丽德·海耶斯,在警方侦破无果后,愤怒地租下路边的三块广告牌,公开质问警察的不作为,因之连带出来的一系列人性故事。

    罪行之后,小镇一如既往的平静。警察们的“悠闲”让受害者的母亲海耶斯愤怒。广告宣言之外,她无视小镇习惯了的平和生活方式,面对人们因警长威洛比罹患癌症而人道的劝解、警长的诚恳解释,海耶斯不为所动。接下来,她脚踢学童,火烧警察局,正应了那句话:愤怒只会带来更愤怒。

    警探迪克森也是愤怒的,尽管置身悠闲得有点温良的警察局。看到广告牌,他选择用愤怒的暴力行为来展示自己。

    老话说,一沙一世界。小镇恰如社会缩影,多重人性海纳其中。有愤怒和暴力,也有善良和慈爱。貌似无表情的广告商人威尔比是善良的,虽然他遭迪克森暴打并被扔下楼去,摔得“满地找牙”,但当他在病房遭遇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暴力警察时,没有报复,反而伸出帮助之手。重病在身的威洛比警长和善且爱心满满,对海耶斯的激烈言词及行为,善良待之。

    事实上,电影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人性深处的多重性,这是现实真实的呈现,正如出演海耶斯的麦克多蒙德叙述的那样:“呈现了角色真实的一面”。

    在海耶斯愤怒后面,观众一开始就能窥见她作为母亲善良的另一面:在她去登广告时,窗台有一只翻不了身的甲虫在挣扎,她用手轻轻帮它翻了身;在怒火中烧时,警长突然咳血,血渍喷洒到她脸上的瞬间,她关切的神色让人看到了善良人性的忧虑;火烧警察局的她,放火前反复打电话求证警局是否无人,表现出良心的底线;尤其是在她看到迪克森仓促逃出火海那一刻,居然不忘保护她女儿的刑侦卷宗:后悔?焦虑?……其中反映出的复杂心理,正是一个愤怒的人依旧保有良知、内心矛盾的体现。

    受到小镇居民敬重的警长威洛比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象征。虽然作为小镇良心的他最后自杀了,却把善良留了下来。为了唤醒海耶斯、迪克森这两个“暴力者”心中的善意,他写了信,希望他们看到自己善良的另一面,并为之改变。而愤怒的母亲和暴力的迪克森在相互间一系列冲突后,最终和解了——良心的善意使他们回复到人性的宽容,两人携手驱车下一站。

    这是一部讲述小人物的电影。坦白说,国产片可能恰恰缺乏这样的叙事——要么“小人物”是了不得的大英雄,要么需要重磅影响力才能达成故事的解决。因之我喜欢《三块广告牌》这样的电影。一个社会、社群的良劣本来就决定于占绝对多数的小人物。

    饶有意味的是电影开篇就响起的插曲:“夏日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人性的善良恰如此,它是那么美丽,如果我们不爱护、滋养它,它就会凋谢,离我们而去。

【责任编辑:产娟娟】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