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苦家长累,中小学生教育“减负”要动真格

2018-03-1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帅

    今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一番话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陈宝生表示:要从学校、校外、考试、老师教学、家长社会五个方面“减负”。这个思路,可谓全面而精准,既保护了“减负”的良好初衷,也让“减负”能配合年轻人教育成长的全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此前外界对所谓“教育减负”有诸多误解,甚至有人打着“减负”的旗号去干破坏正常教育的事情。比如,有学校在所谓的“减负”教育里,只不过削减了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难度和时间,但考试的高要求仍未改变,这就导致老师采用课外补课甚至“开小灶”的办法,让一些学生受益。长期为之,必然会损害教育公平和整体的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误以为“减负”就是“没有学习压力”,把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归咎于学校教育,没能做到监护人应有的义务。

    因此,厘清“减负”概念,是扭转错误认识和行为的第一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一番表态,则能澄清事实,引导正确方向,用他的话说:“我们讲的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应当把它区分一下。”换言之,“减负”并不等于“放任不管”,也不等于“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是要保护孩子身心全面健康,促进其在修养性格、身体健康和知识文化等多方面的成长。

    与此同时,“减负”还需要与教育相关的各领域的统筹安排,共同助力,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针对“学校减压,培训班增压”的现象,要搞清问题的源头,从学校教育上找根本问题,不能把孩子应该学到的东西,“留到”校外的培训班上。

    另一方面,与“减负”相对应的考试政策和制度也应改变,其中道理不难理解:如果考核机制仍沿用老一套的办法,谁又能保证老师和学生真的能去走“减负”的路子呢?让考试结果和日常学习、课外实践情况相结合,比纯粹的应试考察更公平,也更符合“减负”教育的要求。

    应当看到,“减负”要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总目标相结合。或许,当前的实际情况与理想目标尚有差距,但只要能严格落实政策要求,多领域协调配合,尤其是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做好沟通交流,学生们的负担才能真正减下来。

【责任编辑:李伊涵】

曹林说会:网约车为什么成不了中国第五大发明?

热点新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