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钱,不贷款,这家银行搞的啥业务?

2018-03-1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

  储蓄、支取、融资、增值,一套再熟悉不过的业务,如果应用到校园公益上,你会不会感到惊奇?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里,就有一家这样特殊的银行:服务时长成了货币,储户可以是师生,是公益机构,也可以是爱心企业。今天主播君就和大家聊聊这家“银行”的事!

 

志愿服务银行

银行由学生运营,该校全体师生、各类公益机构组织、政府单位、街道社区、爱心企业等都可以成为银行的储户。

在这家银行中,服务时长作为流通货币,储户可在银行内办理时长储存、时长认证、积分兑换等业务,也可主动发起志愿服务活动,面向所有储户开展项目众筹。

截至目前,共有2.4万名志愿者、60余支各类型专业志愿服务团队、40余个社会爱心企事业单位在志愿服务银行开户注册,银行累计存入总时长达38万小时,扶持项目超过200个。

借鉴银行模式,破解“三难”课题

01

难题

志愿服务难记录、服务热情难持续、服务项目难发展一直是校园公益的“三难”课题。

校团委办公室主任:黄蕾

学校哪里有需求,志愿者就被“安排”到哪里。虽然全校志愿者的注册人数众多,但活动单一,志愿者“被组织”普遍存在,志愿者自身积极性难发挥。

“如何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如何增强志愿者自身的价值认同感?”黄蕾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

02

成立

一次偶然机会,国外“时间银行”的概念吸引了黄蕾注意。这一舶来词意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经过一年的摸索,2014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志愿服务银行正式揭牌成立。

志愿服务时长可储蓄,随时随地做公益

故事

2017年4月,“志汇纪”平台上一场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为江豚奔跑”公益活动吸引了全校200多名跑步爱好者的参与。大学生绿色协会会长、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景一博介绍,此举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进入江豚馆,了解江豚的生存现状,为环保作贡献。

像这种自发的众筹式公益活动在地大还有很多:数十个学生团支部走进东湖绿道开展环保清扫;环境学院分行为湖泊周边社区居民公布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开展环境法的宣讲等等。

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志愿服务银行。

03

运行

志愿服务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组织模式,设立实体的志愿服务银行总行,推出志愿服务存折和线上志愿服务银行网站,并在院系、班级建立“分行、支行”,创建“存、取、融、增”运营机制,即面向各类志愿服务的储户提供志愿服务时长的储蓄、支取、融资、增值业务。

张文

志愿服务银行总行行长

2015级经济学专业学生

用户只需关注银行的微信服务号“志汇纪”,在线注册经后台审核即可成为银行储户,随后可在线发起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分享心得等,将志愿服务转化为时长储蓄。随时随地可以做志愿服务。

04

特点

时长不再只是数据,而是可以流动的资产。

优秀志愿者代表、大四学生:李敏

一个时长可以换取10个积分,志愿者可以用积分在积分商城中兑换成物品或者互换相应的服务。送绿植、高数辅导一小时、自行车免费维修一次……都可以通过志愿者的积分来兑换。

志愿者参加重大活动可换取双倍积分甚至多倍积分,这就激励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

大数据技术,整合信息,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大数据技术将志愿者地域分布及性别组成、身高体重分布、志愿活动类型比例等信息整合,挖掘出数据的潜在价值,激发志愿服务更多活力。

“大型活动需要一些礼仪的志愿者,可能对身高、体重有要求,我们在后台利用大数据看出符合这个身高体重范围的人数,从而预估能招募到多少志愿者。”银行新媒体中心工作人员、2016级的葛嘉程介绍,“我们也会参考后台活动类型的数据分布,看出志愿者参与哪些活动多一点,后续开展活动就会有借鉴。”

资源整合,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壁垒

05

效益

“银行相当于一个志愿服务资源的中转站,所有志愿者都可以拿到第一手信息”,张文认为,志愿服务银行一大的优势在于,将校内外零散、同质化的资源整合,进行集约化管理。

故事

银行旗下的“‘花蕾筑梦’留守儿童成长助力计划”就是一个缩影。

启明星盲校支教团、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专业性支教团队聚集在“花蕾计划”中,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目前,“花蕾计划”已经覆盖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扶贫开发及应急救援等领域,惠及湖北、云南、江西、广西、山西贫困地区,每年受益人数达300人。

正如“花蕾计划”负责人、2015级工程管理专业魏斌庆所言,“将力量汇成一个拳头,把影响力做到最大。”

志愿服务银行在对内整合的同时,不断延伸触角,积极寻求与校外公益资源的有效对接。

“6个居民社区、30多个校外爱心企事业单位……”经过几年的探索,银行的“朋友圈”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和单位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

自2015年合作以来,湖北省邮科院社区分行每年假期都会组织青少年暑期、寒假托管活动。“只要需要志愿者,我们就会和银行联系。”分行主任吴东彬指出,“受益者涵盖邮科院社区所有类型的家庭。”此外,志愿者组织的节日常识普及、食品安全讲座、叶脉书签DIY制作等活动也在社区居民中受到好评。

正如张文所言,地大志愿服务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逐步与社会接轨。

文化传承,树立终身服务意识

06

传承

自银行成立以来,每逢“12·5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一场“志愿服务故事分享会”都会在地大弘毅堂举行。这是属于全体志愿者心中的“春晚”。

受分享会上学长学姐们的感染,资源学院13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高梦天如今是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在云南省楚雄市龙江中学支教半年左右。

13级资源学院:高梦天

今年是研究生支教团在这个学校支教的第十二年了,这就是一种不断的传承。很多孩子都是从初中部直接升学上来的,所以有时候会直接问他“老师,您认识谁谁谁吗?”“我说认识啊,都是之前在学校里对我提供过很多帮助的学长学姐嘛。很亲切啊,跟这些孩子们都没有距离感。

可喜的是,这份支教传递出去的爱,在2017年的秋天,开出了花。

在地大2017级新生中,计算机学院的王静是研究生支教团在云南支教点从教11年以来首位考上地大的同学。

“在遇到支教团的老师们之前,我从没有听说过地大,后来我开始向往地大,并坚定了报考地大的梦想。”受益于志愿服务,王静一进校就加入了计算机学院分行。

在去年的分享会上,她动情地说道:“以后我也要做一些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将大爱传递下去。”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记者:雷宇 图片提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编辑:陈凤莉 杨宝光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