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学制,提前两年毕业? | 两会青观察 第十一期

2018-03-1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国青年报官微

  导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两会青观察”第十一期来啦!本期,又有哪些与青年有关的“声音”?还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精彩?一探究竟吧!

  话 · 两会

  你大学毕业时多少岁?

  如果按周岁算的话,

  6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

  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

  一般本科4年22岁毕业,

  医学、建筑等有5年的,23岁毕业,

  本硕博连读的还得再往上加……

  “年轻人读完硕士、博士,已经二十八九岁了,特别是高学历女生,毕业时已是晚婚年龄,工作与婚恋难以兼顾。”

  “12年可以缩短为10年,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准备了关于缩短基础教育学制的建议,在缩短的基础上,同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将现行普及9年义务教育改为普及10年高中阶段教育。”

  近年来,有关学习年限的讨论热度颇高。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也聚焦教育改革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建议,将我国的初等教育从目前的12年制改为“523”的10年制,使全体公民在十八周岁之前即可完成初等教育课程。同时,现行义务教育也相应地从九年延长至十年,实现初等教育全民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伟表示,我国中小学的初三、高三绝大多数时间在复习前面的功课以应对初考、中考和高考。建议缩短教育学制, 尽快推行“532”的“十年义务教育”

  张红伟认为,压缩学制可使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作的时间提前两年,正值20岁左右的人生黄金年龄,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工作、事业、家庭有更充足的时间打理与分配。

  全国人大代表张红伟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很多网友表示“严重同意”,“小学6年真没必要”:

  但也有人觉得没必要将基础教育和大龄晚婚联系在一起:

  你赞成缩短学制吗?

  观 · 两会

  3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国务委员王勇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赵青 摄

  详情点击:《重磅!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来了 这些新部门将亮相!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国务委员王勇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后,台下列席的各位部长们一起鼓掌。中国青年报赵青/摄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商务部部长钟山、安全部部长陈文清等走出会场。当天大会,国务委员王勇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国青年报赵青/摄

  3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等候进入“部长通道”。中国青年报 王婷舒/摄

  3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等候进入“部长通道”。中国青年报 王婷舒/摄

  3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展示过去五年企业所得税增幅的变化情况图表。中国青年报赵青/摄

  梁稳根代表回应中青报:

  数字化转型要么“翻船”要么“翻身”

  3月1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场“代表通道”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向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提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婷舒 摄

  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在回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提问时表示,面对工程机械和制造业数字化,三一集团要么“翻船”要么“翻身”—— 不能实现数字化升级肯定就“翻船”,转型升级成功就会“翻身”变得更加强大。

  “我国现在是制造大国,但是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起技术能力,向制造强国转变。”梁稳根认为,目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新技术浪潮两个重大战略机遇的交汇点上,“有人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更快更好地完成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那中国肯定会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3月1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回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提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婷舒 摄

  议 · 两会

  科普跟不上谣言?科学家要敢于站出来讲真话!

  “有些事没弄清楚就是没弄清楚,要明明白白地告诉老百姓,别冠冕堂皇地说一通大道理,科学家要敢于站出来讲真话!”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政协科协界别的分组讨论上抛出了这句话,令在场的委员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很多专家一年发表了多篇论文,但对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却没办法给出解答。”武向平希望,更多的科学家能把科学的语言转换成老百姓的语言,主动地进行公开普及。

  “专家要自己站出来说话,不应该总被别人代为发声。之所以存在很多科普的误差,是因为根本找不到人来讲。即使还没探索清楚问题,也应该告诉大家研究进行到哪一步了,还有什么样的盲点,还要多久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 科学家要敢于实事求是,给老百姓知情权。”他说。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教授、卞修武对此也有同感。他表示,当前很多问题的研究尚无定论,但科学家普遍不愿意承担公开表达的风险。

  “也许本来表达就难以全面,也许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科学家总是害怕自己的观点被放大,担心会不小心讲错。表面上看,是科学家欠缺责任担当意识,但从根本上来说,整个社会对科学家的鼓励和包容还远远不够。”他说。

  “科普怎么去适应新的传播形式是我们下一步该讨论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建议,科普法也应该进一步的修订,让它真正地用起来。

  这些年,一些广为流传的谣言遍布网络,一直令武向平深感无奈。“比如‘紫菜是塑料做的’这类消息早已传播得家喻户晓。社会现在能做的,就是每年年底组织媒体开展‘谣言粉碎’的大会,但消息早已漫天飞了,上网随便一查都还在,辟谣对老百姓根本没什么影响力。”

  他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起相关的资源,去建立一个专业的“科学家数据库”。每当有新事件发生,就可以立即去这个数据库里找对口的专家进行科普。同时,国家对散播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虚假消息源,也应有相应的配套惩罚措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杨杰 李师荀 王景烁 摄影:赵青 王婷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编辑:朱健斌 制图:实习生陈垠杉),部分内容来自中国之声(ID:zgzs001)、封面新闻(记者 张路延)、人民网(吴隆重 邹家骅)、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范杰)

【责任编辑:傅晓羚】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