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年轻人啃老?最新数据给出这样的答案!

2018-03-0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共青团新闻联播

  主播君的话:

  近年来,一提到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很多人都会先反映出一个词“啃老”,此类社会新闻也是层出不穷。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青年就只会向父母“伸手”吗?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受访青年不但不啃老,反而给父母生活费。今天主播君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青年给父母生活费这件事!

  青年话题

  日前,重庆一女子因放弃父母给安排的工作,被要求每月给父母1000元生活费。这一消息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有人觉得年轻人工作后不该“啃老”,给父母生活费是应当的,也有人觉得没必要给父母生活费。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680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受访青年给父母生活费,58.5%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该给父母生活费。

 

关于年轻人回馈父母的其他方式,24.8%的受访者建议逢年过节给父母买礼物、包红包,19.5%的受访者建议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

调查中,90.5%的受访青年已经工作,9.5%的受访青年还没有。52.4%的受访青年和父母住在一起,47.6%的受访青年不住在一起。

 

日常生活费,到底给不给?

在聊青年到底给不给父母生活费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三种青年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01

故事一

90后青年曹凯(化名)2015年大学毕业,现在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和父母同住的他每月发工资后,留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费用,剩下的钱都交给父母。

02

故事二

今年27岁的崔静在天津从事会计工作。入职已经3年的她每月会给父母1000元生活费,“总觉得自己长大了,住在家里面得适当表示一下”。

03

故事三

杨轶的老家在沈阳,去年研究生毕业,现在在银行做管培生。他坦言,由于刚工作不久,到手的工资还不是很多,扣除房租、交通费还有约会开销等,每月剩不下什么钱,也就没有多余的钱给父母了。

 

调查显示,56.5%的受访青年给父母生活费,22.7%的受访青年不给,20.8%的受访青年表示不一定。交叉分析显示,和父母同住的青年中,62.1%的人给父母生活费,这一比例高于不与父母同住的受访青年(50.3%)。

同时调查还显示,54.2%的受访青年发现年轻人给父母生活费的现象普遍,38.4%的受访青年觉得不太普遍,2.5%的受访青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4.9%的受访青年不清楚。

37.0%的受访青年觉得让孩子交生活费的父母多,51.9%的受访青年觉得不太多,4.5%的受访青年回答没有。

 

青年有话说

曹凯:据我了解,有一些人给是因为父母要求,也有人是自己主动给。但我感觉,就算父母提出来要生活费,一般也不是真的要花孩子的钱,可能是担心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想替他们存钱。

崔静:我觉得年轻人工作后,应该适当给父母一些生活费,这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也能体现一个人长大独立了。我觉得给多少都无所谓,根据自己和父母的情况来定就好。

 

陈志林: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如果年轻人和家人一起生活,应该力所能及地分担家里的开支,这样可以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关于父母向孩子要生活费,我认为,如果父母年迈丧失劳动力,孩子理应尽到赡养义务,但如果父母收入稳定,找孩子要生活费有时是管控欲望在作祟。

 

回馈父母,给钱不是唯一项

对于是否该给父母生活费,调查中,58.5%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该给父母生活费,这是孝敬父母的表现;29.0%的受访青年觉得给父母生活费可以让父母帮着存钱,避免花钱大手大脚;24.3%的受访青年觉得不一定要给钱,有很多其他回报父母的方式;21.2%的受访青年认为要看父母是否需要,如果不需要就不用给;11.8%的受访青年觉得没必要给,一家人谈钱太生分。

 

青年怎么做

骆玲玲 天津·行政工作

在她看来,给生活费的方式多少有点见外。虽然她平时不给父母生活费,但会在父母过生日时给他们买礼物。

“去年春节,我还带爸妈一起去三亚旅行,所有的钱都是我出的。而且我平时不在家,逢年过节回家会尽可能多地陪父母,陪我妈逛逛超市,跟我爸一起看球赛。”骆玲玲说,有人觉得给父母钱就是尽孝心了,可是如果每月只往父母卡上打钱,从来不回家陪父母,也不能算孝顺。“我觉得回报父母不能只讲钱,还有很多其他方式”。

杨轶 沈阳·银行管培生

杨轶认为,自己首先要实现经济独立,收入提高后每月给父母寄钱,此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关注父母的身心健康,在精神上给父母慰藉。

“比如我爸之前不会用微信,每次回家我跟他说在朋友圈上看到的消息,他都觉得很新鲜。我就用假期时间教他用微信。他不会拼音,我就特意把他手机给调成了手写输入法,还把家人的微信号置顶。我平时也会分享一些好玩的内容给他们,让他们多了解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调查中,24.8%的受访者建议逢年过节给父母买礼物、包红包,19.5%的受访者建议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16.0%的受访者建议带父母出门旅行或定期带父母体检。其他建议还有:负责家里水电费等日常开销、耐心与父母沟通、关注父母的身体状况、给父母买保险、带父母多接触当下社会以及关注父母的心理等。

 

专家观点

陈志林认为,年轻人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庭责任就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情感慰藉和表达。“当然,表达爱的方法有很多种,多给父母买一些经济实惠的东西,多带给父母快乐,这远比生活费还要珍贵”。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为人子女,肯定是要懂得孝顺父母。但是孝顺并不等同于用金钱物质回报。”

陈志林表示,有人认为给父母点钱,给父母买件衣服,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尽孝,但最大的孝敬莫过于儿女本分为人、堂堂正正做事。“所以我认为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应该多给予他们精神层面的关心,要知道精神赡养往往比物质赡养更重要。

生活中,与给父母生活费、给父母买礼物相比,还有一类青年经常通过媒体进入人们的视线,那就是“啃老族”!

“啃老”青年

25岁的成俊,从小由母亲带着,因为是单亲家庭,母亲对他十分溺爱,事事顺从,只要是儿子想要的,母亲都会想方设法满足他。可成俊却把这当作了自己放纵的资本,不好好上课,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勉强上到初中毕业,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了,就开始待在了家中。16岁时,就开始沉迷于网络中了,到目前为止,除了上网,他基本什么都不会做。初中毕业后他不再上学,也找过几次工作,但由于年龄小,都高不成低不就。始终依靠母亲生活。

周女士和丈夫,由于平时总忙于生意,对儿子管教较少,儿子前几年就因盗窃入狱,出狱后并没改过自新,整天无所事事,经常找家里拿钱。一天,儿子又要钱,并发短信告诉妈妈自己已经进仓库把几十条烟都卖了。那些都是高档烟,总价值3万多元,周女士一看差点没被气晕过去,晚上关了门店后就到路边一烧烤摊喝了个大醉。

对于“啃老”青年,重庆市协和心理咨询顾问事务所所长、首席心理咨询师谭刚强称,要在教育上入手解决,出现问题尽早“断奶”。

谭刚强说,出现啃老情况的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宠爱有加,只“授之以鱼”,却没有“授之以渔”,从小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于是对父母形成天然的依赖,同时没有学到过硬的本领,对竞争、社交有恐惧,不敢面对社会。再加上父母从小就没有给其生存的压力,也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

他建议,父母从小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其有责任感并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对于恶意“啃老”,谭刚强也建议,一旦发现问题,就尽早给子女“断奶”,断了他们的念想,才能学会独立。

对于青年人“啃老”和为父母买礼物、给钱,这件事,你怎么看呢?欢迎文末留言!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见习记者 :孙山

编辑:陈凤莉 杨宝光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