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不会替代“你”

2018-03-0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坤

--- 第 463 期 ---

    2018/3/7

    Topic:相信“你”能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 今日之声

    张坤:

    3月6日,南京大学官网正式发布新闻,经研究决定,南京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两天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四次提及“智能”,并特别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

    时代的最新机遇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因为智能创造的就业、创业新机会越来越多,你准备好了吗?

    有人担忧智能会取代很多老的专业,其实大可不必,放心,相信你“能”,智能不会替代你!

    一系列的事实和专家论断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比如,若你是医生,放心不会被取代。人工智能收集的大量数据有助于帮助医生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但不会取代医护人员;

    若你为人师表,放心,不会被取代。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但不能取代三尺讲堂教书育人的教师;

    若你是和我一样,干新闻传播的,放心,不会被取代。李开复说:“一名记者如果花了三天时间采访了10个人,写了非常有深度的文章,是不会被取代的,这个机器做不了!”

    ······

    当然,智能不会取代“你”,并不意味着你只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就可以混日子。

    新时代需要奋斗!奋斗就要积极进取、创新创造。奋斗的青春最幸福!

    所以不用担心被智能取代,而是要检查自己是不是真正在奋斗,是不是今天的自已,比昨天的自己更强。

    这与智能不智能没关系,智能是人更加美好的一个手段,而非目标,只要还有更加美好的生命价值追求,我们立足建功立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都有需要和价值。

    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人格修养,做最好的自己!让“智能”成为这个过程中一颗校正、修正专业方向的准星——因为所有的行业、专业,都会智能化,善学善用者,丰富自我者,先知先觉。

    “做最好的自己!”

    这是一封公开信的标题,当年李开复与我深入交流后,独家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这封给大学生的信。

    这位计算机专家出身的大Ⅴ老师,是智能化坚定的推动、支持者,同时又坚定地认为“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年轻人超越某某专业的真正成长追求!

    在开复带过的团队中,不乏来自哲学、心理学、美术学、历史学等似乎老掉牙的专业,他对人才最关注的是:你有没有做最好的自己,有没有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潜能?

    难怪开复一方面让我们这些新闻人放心:智能时代,有你饭吃!

    另一方面也提醒道:“但如果只是在网上拼凑整理的工作,马上就要被取代。”

    其实这不用开复提醒,无论什么时候,试图“拼凑”敷衍工作的人,迟早都是会被淘汰的!

    ◆ 相关阅读

    “年轻人要像红柳一样顽强生存,用绚烂色彩装点沙漠”

    奋斗,才有稳稳的幸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章正 王景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3月07日01 版)

    站在今年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副师职航天员王亚平说:“载人航天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我愿意永远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太空老师。”

    2013年,王亚平在太空给中国6000多万名中小学生讲了一堂40分钟的精彩太空课,这使她成为无数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很多孩子给她写信说“我也要当航天员”。“这让我感到幸福和欣慰。”她说,“我很庆幸身处这样伟大的新时代。”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年轻的80后、90后、00后,人生黄金时期与强国奋斗目标高度吻合,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强国一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作为“强国一代”的一员,38岁的王亚平正在积极备战空间站任务,她把每一次任务都当做是一场战斗。而她的努力也将汇入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巨大推力之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等被列为驱动发展的重点创新成果,在这些成果背后,千千万万“强国一代”的奋斗,正汇聚成为中国创新的新动能。

    “强国一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这一代年轻人正好赶上我国发展跨入新时代的好时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张水波感慨。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得益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新方位,“强国一代”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张水波提醒年轻人,要为这个时代做好准备,这是这一代人必须肩负起的责任,“要避免因为物质条件富裕而诱发的‘无为思想’,不要以‘佛系青年’的称呼自喜。”先辈们在革命时代“创事业”的精神,之于新时代的青年,便是“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因参与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而广为人知的全国政协委员、青年科学家朱涛,每天都在科研和创业的路上爬坡、“赶考”。

    9年前,朱涛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回国创业,他的目标是把世界最先进的疫苗技术带回祖国。几年后,他和团队创立的康希诺公司研发出冻干剂型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较国外液态疫苗更具稳定性,这家中国公司也一跃跻身全球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第一梯队。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认为是快速发展的祖国,给了他更多机会。

    “互联网+”正在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让年轻人的奋斗有了更多选择和方向。朱涛注意到身边的年轻人,特别是从事科技行业的年轻人身上有一个新特质:一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更愿意坚持下去,不太容易被收入等外在因素影响。毕竟比起几十年前,现在年轻人的工作条件好得多,也拥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他们愿意奋斗,也更有自信”。

    “像红柳一样顽强生存”

    1995年出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彬起点并不高,他出身“砌墙世家”,父亲、舅舅都是砌筑工。16岁那年,他接过父亲递来的瓦刀,成了中国数不清的建筑工地里一名毫不起眼的砌筑工。

    砌墙是个体力活,又脏又累,别人干完一天活只想往床上一躺,可邹彬还在心中琢磨手艺。

    没过多久,这个不足20岁的小伙子砌墙的速度在整个工地都遥遥领先,连一些砌墙多年的老师傅都不得不服,“这小子干活儿最好!”

    邹彬靠自己练出的好手艺,抓住了时代抛来的机遇。他在中建五局的超英杯砌筑项目技能比赛中拿到第一名,随后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全国选拔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围国家集训队。

    邹彬又开始从头学起图案设计、计算,为了让结果无限接近零误差,他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遍,最终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砌筑组零奖项的突破。

    砌墙砌出国门让邹彬相信,踏踏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奋斗就会有回报。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新时代的方向, “工匠精神”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现在愿意当蓝领,立志扎根一线的人还不够多。”全国人大代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调检一车间“王涛班”班长王建清说。邹彬也认为,年轻人还是要沉下心,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己。

    曾有个年轻人问全国政协委员、青年科学家朱涛,在选择工作时应该选择兴趣还是赚钱?朱涛建议,还是要选自己喜欢的,这样才有奋斗的不竭动力。他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

    凭着对生物专业的兴趣,朱涛一头扎进生物医药领域。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失败率较高且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有的项目可能需要沉潜10年甚至更长时间,身边不少人转行,而他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党委书记陈宗曾去新疆出差,行走在戈壁滩上,眼前一点绿色都没有。突然,一簇粉红色的花映入眼帘,这种植物叫红柳。

    这就是他心中年轻人奋斗的模样,“年轻人就要像红柳一样,努力扎根到地下30多米,顽强生存,用自己绚烂的色彩装点沙漠”。近年来,他欣喜地见到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得越来越多。而这种苦干、实干的体验,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定要踏踏实实奋斗”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党总支副书记向伟艺是一个90后,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农村工作,但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选择。与他同届的大学生村官全县一共有几十人,现在加上他只剩下4个。

    一个年轻人能为村里做点什么?向伟艺的办法是,尽一己之力,从小处开始建设。

    早先村里每年的“春晚”都是请外人“包办”,向伟艺来了之后自己主持、策划,把村里的老百姓从看台请到舞台。他还给村里的小孩组织免费书法培训班,每周一次的课,教室里越坐越满。

    乡亲们感激他,他也感激乡亲们,扎根农村,向伟艺觉得自己心里“踏实、幸福”。

    坚持不懈地奋斗也改变了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的人生。她20岁出头就放弃别人眼中的“铁饭碗”,从只有5张桌子的路边摊起家,如今严琦已经拼搏了20多年,从未停下脚步。

    “当时年轻啊,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就想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一开始,她就遇到了没有顾客、资金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父母告诉她,“困难的时候要咬牙挺住”。

    一个偶然的机会,严琦从重庆名菜辣子鸡中获得灵感,她决定走一条不寻常的路,用上千斤田螺反复实验,独创了辣子田螺这道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顾客热捧。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好时代。”严琦说,年轻人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奋斗,以后回忆起来,才会觉得特别幸福”。

    提出你想交流的问题,在“坤哥007”微信公众号(ID:kunge007v)留言。我将用一如既往的真诚,回复自己的想法。

    关注公众号,留言提问

    你将有机会得到坤哥回复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