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普讲述生命演化的史诗

2018-02-06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严莹

  图为书中插画。

  在地球46亿年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仅仅是演化史上小小的一段。距今约200万年前,真正意义上的人属的直立人在地球上正式出现了,行走于苍茫大地,诞生了人类文明,变为地球的主宰,影响了其他一切生物活动。

  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

  很多人对人类演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人是黑猩猩变的”这种粗浅的认知。实际上通过现代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了人类与黑猩猩都是从古猿类演化出来的平行分支,和现在任何一种猩猩猴子都没有关系。再往前推,古猿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呢?古猿的祖先又是谁呢?

  身为人类,我们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现在能处在这个时代有多么幸运。人类是怎样演化而来,未来何去何从,这一切疑问,我们都能在这本《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科学普及出版社)里找到答案。

  如何了解人类出现以前的生命?化石给予了我们穿越的钥匙。每个阶段,特定的化石组合构成了“生物群”,帮助我们找到那个阶段的生命线索。《征程》的开篇即为读者介绍化石对于古生物研究的意义,因为接下来的旅程,就要靠化石帮我们回顾生命的记忆了。

  古生物学研究始于18世纪后期,已有200余年历史。从200余年前至今,不断有新的化石证据被发现,从而改写旧的研究历史。如何将这么多的研究整合筛选简化转述给普通读者,对于身处严谨知识体系的科学家来说是个难题。在《征程》一书里,科学家们放下了身段,将每位读者都当成零基础来讲述这些议题。

  若要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来梳理人类演化的进程,未免过于漫长,因此《征程》选择从脊椎动物的出现作为故事的开篇。这一历史性的节点,发生在距今5.2亿年前生命大爆发的寒武纪。全书分15个章节介绍15个帮助我们理解脊椎动物演化过程的重要生物群,这些生物群都发现于中国。在章节中又包含9个大事件,这些大事件都是演化的重要节点。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节点,作者起了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标题,诸如“有颌的感觉真好”“即将离开水的鱼”,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在这个节点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全书的思路非常清晰,沿着化石故事和演化顺序娓娓道来。我们从中得知,中国云南发现的澄江生物群里包含世界已知最早的鱼类——海口鱼和昆明鱼,不仅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还证实了脊椎动物的演化始于海洋。最早的完整有颌类化石又在云南的潇湘生物群中被发现。我们每天吃饭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下巴在演化上的重要性,可以开闭的上下颌让脊椎动物的捕食方式更进一步。随后,脊椎动物出现分化,有些继续留在海洋,有些从海洋登上陆地,出现了羊膜的结构。此后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和空间,脊椎动物又选择重返海洋,之后又登上陆地,甚至飞上天空,出现了人们最熟悉的脊椎动物——恐龙。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迎来了多样性的黄金时代,再往后出现了古猿,最后终于出现了直立行走的人类。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长达5亿年。伴随着5次生物大灭绝,旧的生物大洗牌,新的生物粉墨登场,历经史诗般壮阔的征程,走到今天。现今,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威胁,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也在同步发生,如何善待地球和其他生物居民,这是我们需要时刻反思和关注的问题。

  从书中不难看出,在研究脊椎动物起源问题上,中国丰富的古生物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看过《侏罗纪公园》,却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中国其他的化石资源也同样丰富,也许在你我近在咫尺的家乡,就有着改写世界历史的重要古生物群。在《征程》的附录里列举了中国各省市的化石产地和古生物博物馆,还给出了一些其他推荐的参考书籍。相信看过《征程》的读者都会有兴趣按图索骥,去亲眼看一看那些已经石化亿万年的远古生命。

  《征程》三位作者都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分别来自三个国家,且各有专长:加拿大籍的舒柯文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古生物学博士,因迷恋中国丰富的古动物学资源,来到中国做研究,一待就是十年;中国籍的王原曾赴美留学,在中科院取得博士学位,长期兼任中国古动物馆馆长,擅长化石两栖动物研究,热心古动物科普,也是讲故事的高手;澳大利亚籍的楚步澜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不仅擅长化石鱼类研究,也爱好艺术,在书中就有一些他亲自绘制的插图。这是一个极其强大和富有热情的团队,这种专业水准是《征程》科学性、准确性的保证。最初的《征程》是中英文双语版,装帧精美,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也拿了很多奖项,连《自然》杂志上都刊登了此书的书评。最近出的中文典藏版增补了大量彩色古生物复原图、化石标本图、结构示意图,还增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2017年12月,《征程》在深圳获得第二届“大鹏自然好书奖”“华文原创作品大奖”,这个奖项评选的是在传递自然知识、传播人文价值、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卓越成绩的图书。在颁奖仪式上,获奖作者代表、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还为现场的400余名观众做了一场精彩的古生物学讲座,现场反应热烈,笑声不断。从讲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科学家对古生物学的热爱,希望把古生物学知识传播给每个读者的热情。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

【责任编辑:王煜】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