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丽诗集《礼》:以诗为礼,这是一种风雅与美好

2018-02-0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蒋肖斌)2月4日,立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上海三联书店主办的当代女诗人卢文丽诗集《礼》分享会,在北京小众书坊举行。“让诗歌成为礼物,是我久埋心底的一个心愿,它本身就是一桩风雅且美好的事情。”卢文丽说。

  这本取名《礼》的诗集,荟萃了卢文丽30年来各阶段的代表性诗作179首,集中展示了诗人多维的生活轨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它传达了一种感恩,对生活,对爱,对生命自身。诗和礼放在一起,所谓‘诗礼传家’,是教养与文明的象征。在物质不再匮乏的年代,倡导以诗为礼,完全可以成为当今社会的文明风尚。”卢文丽在分享会上说。

  有“西湖女诗人”之称的卢文丽一直生活在杭州,是杭州日报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并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无与伦比的美景》《亲爱的火焰》,散文集《沙漏的舞蹈》《温柔村庄》和长篇小说《外婆史诗》等。2010年,卢文丽的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被评为杭州市城市礼品唯一出版物。

  已经86岁高龄的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与卢文丽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也来到分享会现场。在这本诗集中,上世纪80年代的诗,卢文丽只选了写于1987年的《二狗子》:跛脚的二狗子喂养了一只同样跛脚的野鸽子,同病相怜,可是鸽子最终被他喂死了,诗中的“我”安慰了他,“那只鸽子是世上最美的鸽子。”

  谢冕说:“这是卢文丽给予我们最初的诗的信息:善良、爱心、人性与悲悯。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种情怀甚至比技巧更重要,技巧是后天的,可以学到,而情怀学不到。”

  “你温暖的蓝布围裙散发的古典,如同粮食,喂养我无知的一生”,这是卢文丽笔下的母亲;“梦中的童年是一顶金黄的草帽,浓缩露珠、纸鸢和燕子的呢喃”,这是她笔下的童年。谢冕认为,词语的滥用和无节制几乎成了通病,而成熟的诗人却能够信守诗歌不可违逆的精炼性。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说:“在大众消费时代,当文学纷纷向消费献媚的时候,诗歌作为人类情感及语言最高形式的凝聚,是小众的,但它既没有死亡,也不能‘大跃进’,这就期待我们的诗人更加清醒地坚持诗歌的写作伦理,写出更多既能抚慰人的心灵,又带来审美愉悦的好诗。”

  卢文丽的诗大概就是这样的好诗。正如她《自序》中所言:“诗歌使我不矫情,不趋时,不追逐,用植根于大地和雨水深处的语言,与大自然对话,与隐秘灵魂交流,坐看花开花落,望春风。”

  在《我得到的如此之多》一诗中,卢文丽写道:“我得到的如此之多/给予的如此之少/丰盈的泪水和快乐/丰盈的雷声和闪电/我为成为今天的自己/感到庆幸/尽管对自己依然陌生/像一个农妇/我总是忙忙碌碌/我知道自己该干的活儿/偶尔仰起头/聆听雨水从天上飘落。”

  在诗人、诗评家唐晓渡看来,不是所有以编年方式辑成的诗集都够格称得上一部个人的心灵史。但卢文丽的《礼》却可以从容担当这一份小小的光荣。只有那些既守望过“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城堡”,又倾听过“谷物和骸骨在泥土里齐声歌唱”的人,才会明白“最初是执着,最后是自在”是什么意思,并洞悉其中“精变”的秘密。“礼”在这里意味着也仅仅意味着:生命和语言无与伦比,同时又不可重现的内部美景。

  小说家、诗人、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表示:“卢文丽的诗穿透了生命和时光的潋滟地带,带给了我们语言的灿烂绚丽和宁静祥和的美感。在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她以生命体认获取了诗意。如果世界还能更加美好,那就是因为有卢文丽的诗和她这个诗人。”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