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治谣力度要赶上它的赚钱速度就好了

2018-01-30来源:吐槽青年 作者:曹林

  摘要:就拿这两天六神磊磊指责周冲洗稿这事来说,一直都是六神磊磊与周冲在怼,而没有看到平台方表态,好像这事跟平台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一个网友我在评论后留言说:洗稿之所以泛滥成灾而且越来越嚣张,跟平台的不作为有很大关系,洗稿者私下给作者付个洗稿费,这事就了了,平台没有任何惩罚,这难道不是纵容吗?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说,微信这几年收入猛涨,朋友圈广告啊,第三方服务啊,游戏啊,商城啊,每天能收入几个亿,赚钱速度让人咋舌。对微信的日进斗金,我一点也不仇富,这是创新者应得的市场红利。对用户也是好事,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社交服务,公号作者也能分享更多的内容利润。

  好玩的是,在朋友圈看到“微信收入猛涨”的新闻后,很快就看到几条刺眼的朋友圈消息:冬天吃某种肉会保健养生,山东某个港口发生大爆炸,某台某节目招聘现场全是香艳美女,死猪死羊搅碎做火腿肠,本轮流感堪比SARS,五险一金将变六险二金,养蛙游戏是为测试日本人生育意愿,谁谁最想删掉的视频曝光了!――稍有判断力的都知道这些都是谣言,有的是老谣,有的没有信源,有的明显胡扯,可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谣言,却像病毒一样在微信朋友圈传播。

  微信很赚钱,催生了一批富豪,制造了这个时代让人炫目的财富神话,可我想问的是,赚的这些钱,有多少是花在谣言治理上,多少花在微信信息垃圾的清理上,多少花在打击微信假新闻上了?微信常常宣称自己有多少技术创新,可又在打击让用户深恶痛绝的谣言上有什么创新呢?每到岁末年终,大企业都会公布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让公众看到自己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成本,微信能否告诉用户,在治理谣言上花了多少钱,有什么措施,取得什么成果?

  不能只顾赚钱而不顾用户在这个平台上的“信息质量”,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得信息的一个基础平台――特别对很多老人来说,使用微信是他们与互联网的第一次接触,他们根本不了解网络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特性,而像信赖报纸白纸黑字那样信赖微信朋友圈的信息。看到有“媒体”刊登、有人转,就毫无保留地信了。巨大的阅读量和疯狂的转发很容易制造一种“真相幻觉”,轻易让人信以为真。作为平台,不能把判断真假辨别谣言的责任都推给用户,而要履行平台的责任,给用户一个免于被假新闻误导、远离谣言伤害的信息环境。

  微信治谣力度要赶上自己的赚钱能力,治谣打假技术,要跟得上其他技术创新,而不能成为瓶颈。在两年前的一篇评论中我就写到过,当下的微信舆论场像极了当年混乱的车站码头天桥舆论场――走过那种混乱码头的人应该有印象,常有人挎着一包非法出版物边走边大声叫卖:刚出来的爆炸性大新闻!刘德华死了!赵本山被抓了!某某被双规了!某某明星出轨了!某某明星跳楼了!!!封面上全是那种惊耸的秘闻。这几年扫黄打非很有成效,车站码头这种非法出版物越来越少了,几乎绝迹,可那些乱七八糟耸人听闻的小道假新闻却没有绝迹,一夜之间似乎都跑到微信上,变身为:震憾了、出事了、紧急通知了、轰动全国了!

  真让人感慨,严肃正经的新闻远还没有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小道消息和假新闻一夜之间更新换代,从车站码头的非法出版物变本加厉地走向了微信和网络。而且微信已经改变了谣言的DNA,当这些谣言只是生存在车站码头天桥的非法出版物中时,传播力非常有限,可转移到微信舆论场后,借助用户对微信工具的依赖和朋友圈的封闭,获得了像病毒感染那样的传播力。

  平台方不能无所作为,就拿这两天六神磊磊指责周冲洗稿这事来说,一直都是六神磊磊与周冲在怼,而没有看到平台方表态,好像这完全是两方的事,跟平台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一个网友我在评论后留言说:洗稿之所以泛滥成灾而且越来越嚣张,跟平台的不作为有很大关系,洗稿者私下给作者付个洗稿费,这事就了了,平台没有任何惩罚,这难道不是纵容吗?

  平台不能只顾赚钱而对平台上的信息不负责任。淘宝平台上的假货也曾广受批评,看到一条新闻说,阿里打假掌舵人郑俊芳因为治理网络假货和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突破,而在媒体的年度面孔评选中获奖,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称,2017年有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前段时间还有新闻说,今日头条因平台上泛滥的低俗信息遭相关部门整顿后,开始大规模招聘内容审核编辑岗位,一次性招2000多名编辑,加强内容审核。这些都表明,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握,平台担责已成为网络公共治理共识。假货能治好,谣言就治不住了?关键是平台重不重视,有没有把打击谣言摆到跟赚钱一样重要的位置。

【责任编辑:傅晓羚】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