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谁说中国铁路深化改革是在搞“私有化”?

2018-01-29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王鹏

  近来,有关中国铁路系统改革的议论充斥坊间,一些驻华外国媒体也卷入其中,发表不同看法。

  有人说,以铁路系统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正在引入社会资本,这是在为其“私有化”进程铺路。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在“刨社会主义的根”,必须坚决抵制;也有人秉承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私企就是比国企更有效率”的教条为之呐喊。想拨开唇枪舌剑、口诛笔伐的迷雾,不妨追溯下事件的起因和本源。

  在评价铁路系统改革之前,我们要先做一点功课:一是要重新学习十九大报告,领会精神;二是要精读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划划重点。在深刻领悟党中央、政府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意图后,再看铁路系统改革,才能够避免盲人摸象、自说自话。

  通读《报告》全文,不要说“私有化”,连“私”字也只出现2次,一是“绝不允许徇私枉法”、二是“为那些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反观“公有”、“国有”,则分别出现5和12次。

  党中央用两个“毫不动摇”辩证而又统一地阐明了国家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的基本态度:“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不仅在产业战略层面,甚至在人员配置等诸多方面,《报告》都做了明确的指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一句话,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定性是明确的——社会主义;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是开放而团结的。

  如果有人还觉得上述党的大政方针还不够具体,那我们不妨再读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在重点领域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信号已经足够明确了:现在包括铁路系统在内的所有改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适度引入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将其“做强做优做大”。与此同时,为适应资本结构变化,使我国国有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也需在经营管理层面推进相应改革,即“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以我们才看到铁道部被撤销,铁总被建立起来,这实质上是通过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铁路与国家的关系,用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与所谓“私有化”根本无关。

  当然,还有一些评论认为在混改计划中,中国政府“诚意不足”,因为“不愿让出控制权”——这种指责就更加谬以千里了。每一家国有企业背后都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血,委托给党和政府代为管理。国家是代表人民来依法行使“控制权”。没有全民的授权,试问哪级政府、哪个领导敢私相授受、轻言“让出”?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些外媒的尖锐“批评”,本质上是在夸奖我们党和政府,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看护好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明白上述逻辑和本质后,我们就不会被某些流行的忽左忽右的评论所摆布。中国是一个大国,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纷繁复杂,改革之路道阻且长。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要想不迷失方向,或许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自觉增强自己的“看齐意识”,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如此方能举旗定向,看得准、走得稳。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季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