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直通赛”?破“人才闲置”之困?谁解乒协新政深意

2018-01-29来源:人民网 作者:俞可明

  国乒水平由于处于世界顶端,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18年中国乒协出台了新的国际赛事球员选拔办法即是一例,新办法最大的变化是鼓励新人冒尖,非国手也有机会跻身国际大赛。该办法公布后引发各界热议,网络和民间均出现各种不同的解读声音,有观点聚焦于国乒参赛和选拔体制的改变,认为这将取代国乒原有的“直通赛”模式,或损害部分现役国家队顶尖球员的切身利益。

  为此,乒协对新规专门做了解释,新办法旨在应对国际赛事大幅增加的新形势,球员选拔的范围将更加广泛,而且原来的“直通赛”选拔机制在一些重大国际赛事选拔上继续保留,由于参加国际赛事总人次增加,每名运动员都会得到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通过国际赛事达到练兵的目的,体现中国乒乓球项目的集团优势”。

  即便如此,受刘国梁卸任国乒总教练余波的影响,乒协出台任何新的改革举措,都会被部分人联系为“去刘国梁化”。还有媒体认为乒协此举与中超联赛2017年推出的“U23新政”类似,为新的奥运周期考察选拔球员,但由于政策向年轻球员倾斜,一些实力中等的球员生存空间或被挤压。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乒乓强国也对我国乒坛新规的出台保持密切的关注,毕竟作为世界第一乒乓强国,其内部的赛制与体制改革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球乒坛的大事,会深刻的影响未来国际乒乓版图的划分与重构。有媒体报道,德日乒坛资深人士对中国乒协新规纷纷发表了评论,有观点认为中国乒协此举重新“造星”的意图相当明显,主动改变乒乓大国“人才闲置”之困,借助国际乒联改革积分、赛制的大背景,化危机为契机,把更多的乒球好手推上国际赛场的舞台,并通过他们的优异表现和强力冲击,从数量与质量上继续保持和巩固中国选手夺冠的成功率。

  不得不说,作为国乒几十年来的“传统对手”,日本与德国人确实看出了我国乒坛发展变化的一些内情。毕竟我国乒乓球的举国体制,以及规模庞大的“乒乓人口”基数支撑了我国几十年来的乒乓霸业,制造和产生了众多的乒乓冠军,远的不说,近的不乏张继科、马龙、许昕、樊振东这样的超级选手,在各级比赛中横扫千军,独孤求败。

  但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培养体制更像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只有站在塔尖的极少数人才能获得掌声、鲜花和荣誉,而金字塔基底的大部分运动员只能在激烈、残酷的上升通道中沦为过客,这也是常常被业内人士所诟病的地方。事实上,每一个世界冠军背后都有众多“陪练”在默默支撑,无数的乒乓人从各个角度为塔尖的运动员夺冠做出巨大的贡献,众多父母、家庭为了培养一个职业运动员不惜倾尽所有,默默付出,而这些人在原来的竞赛体制下获得的回报与付出难成正比。因此,乒协此次新规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兼顾了“幕后功臣”的群体利益,含有一些看似简单,却十分合理的全局式考量。

  事实上,那个曾经带给我国巨大荣誉的传统乒乓球竞赛、选拔体制,正面临国际乒联改革变局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国际乒联在今年开始采用的“参赛场次与积分直接挂钩”的积分政策,让我们的一些国家队精英球员从积分榜上瞬间滑落,老资格队员不堪赛程之累,后继新人却迟迟没有上场机会,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中国式“人才困局”。

  客观的说,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期,在1月22日结束的2018年国际乒联匈牙利公开赛上,中国队囊括了本届比赛的成年组所有4项冠军,并在U21比赛中收获一项女单冠军,向世界宣告——谁才是真正的“宇宙最强天团”。但小将牛冠凯、于子洋和张蔷均在资格赛中遗憾出局,按照乒协新规,他们将招致暂停一次巡回赛参赛资格的处罚,舆论担心给小队员们增加心理负担,或成为新规的牺牲品。有专业人士透露,国乒队内其实一直有个“输球被停赛”的不成文规定,乒协此次只是把原来的“潜规则”明确标示出来而已。对年轻队员来说,得到大赛的锻炼机会才是最宝贵的,强者会在失利后更成熟,在挫折中快速成长。

  总而言之,对乒协新规的评价,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应该而且必须放在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之局中去综合衡量。不要先入为主带有色眼镜看问题,也不要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更忌讳狂妄自大不作变通。让更多年轻球员走向世界舞台的大方向没有错,不能因某个球员输一两场球就武断的认为“打脸”新政,世上哪有常胜将军?我们也期盼乒协在新政的具体实施中能不断总结,完善细则,打磨出一套更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引领国乒未来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坦荡,延续中国乒乓的光荣与梦想。(俞可明)

【责任编辑:罗征】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