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浸大学生抗议普通话事件看香港教育的语言政策

2018-01-23来源:大公网 作者:李晓迎

  (原标题:从浸大事件看香港教育的语言政策 文 | 李晓迎)

  走在港铁站里,近段时间时常可以看见浸会大学一则“今日学生,明日领袖(Students Today Leaders Tomorrow)”的招生广告。说到浸会大学你可能对它有种莫名其妙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是一种“无感”的距离,这恰好与浸会大学最著名的传理系形成一种弔诡之感。

  反对派一直抹黑普通话教育

  近年来香港八家政府资助大学的学生会轮番走上政治较力舞台,这次便轮到了浸大学生会,事件给人一种既错愕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错愕是因浸大一向“无感”,不应该这么快就轮到该校登上政治舞台。而情理之中的是学生会嘛,不上一次政治头条怎么能对得起不断作秀的青春!

  引发这次事件的议题,是一个一直在炒作却一直炒不起来的话题——普通话。自香港实施新高中课程以后,政府取消普通话作为选修科,在中学一时大兴的普通话科和“普教中”便逐渐衰落。多数学校提供普通话科至中三,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校会有一至两个班用“普教中”,总之普通话的学习基本上停留在中三,原来的普通话教学逐渐由中学热、小学跟着热,转变为小学热中学冷的局面。再加上近两年“本土势力”崛起,不时针对“普教中”进行炒作,以及好的“普教中”老师匮乏等问题,使得小学推行“普教中”的热情也在逐渐下降。

  就在香港基础教育走回头路的时候,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本地经济市场的需要,普通话却逐渐成为一种愈来愈重要,且代表中国文化的强势语言。例如在英国一些传统的公学便提供普通话课程,英国王室乔治小王子更是从四岁开始学普通话。而前一段时间各国领袖亲属秀普通话的报道与视频,更是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饭后话题。

  普通话在国际掀起热潮,是国家影响力逐渐增大、大国崛起的标誌。虽然可能有人会酸溜溜地说这些人看上的只是中国人的钱,但是不要忘记当初我们学英文的动机,不也是看上能往上流社会走走,多和外国人做做生意?

  其实本港不只一家大学将普通话作为“出师”考试,浸大的豁免考试安排也算是人性化处理。当一段段视频流出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说“狂如黑社会”的学生形象可气,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对道德与儒家伦理造成的挑战,是香港人无法接受的。大学开设课程,多数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回应市场的需求,设置普通话课更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手段。而学生的行为彷彿带出一条信息:“我自甘堕落,要你管?”,令人有一种不知好歹、寒心的感觉,他们对老师的不敬更是打破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底线。这种行为也许是个案,当然背后的缘由也许是学生急于出名心切,也许是在同学“拥护”下一时脑热的冲动,但是我们谴责这件事情以后,倒是需要教育局的官员们好好反思一下,现有普通话教育和香港教育的语言政策问题。

  普通话提升学生竞争力

  全世界好像没有哪个国家不要求自己的国民学习本国语言,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保留了本地强势方言,这是一个歷史与文化的问题,其实是可以理解,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毕竟粤语文化承载着很多香港的核心价值与文化。但是随着香港愈来愈融入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人才培养与输出地区,如果香港学生仍然将普通话视作一种可有可无的语言,或像是学习“方言”、学习兴趣班的态度,那么我们倒是不难想像再过不到十年,香港将会变得更加自我孤立。

  以前常说,教育政策需要有前瞻性,需要有大局意识和民族发展意思,这句话来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要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如果不能解决最基本的语言沟通问题,那么香港的未来也许仍然绚烂,但是这代香港市民的竞争力也许会大打折扣。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

【责任编辑:周婉娇】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