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状况调查:盼网民多些宽容和理解

2018-01-19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文明 吴 勇 李 刚

  听基层干部谈忧说盼(深阅读·基层干部状况调查①)

  编者的话

  基层,是整个社会的“地基”。这个“地基”,幅员最广、人数最多,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时代的主流。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他们奋战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的决策能不能落实,关键就看基层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他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

  “深阅读”栏目今起推出“基层干部状况调查”系列报道,请记者走进基层,触摸“基石”,记录他们繁重琐碎的工作,倾听他们坦诚真实的心声,展现他们平凡又伟大的奉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5 2,白 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在基层调研,问起基层干部的工作与生活,这些情况常被提及。然而另一方面,网上有些声音认为,基层干部过得很清闲,刷刷手机、看看报纸一天就过去了。基层干部怎么看待网上议论?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如何?他们有哪些具体苦恼?对未来有哪些期盼?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走访。

  感慨——

  忙得要有“三头六臂”就好了

  “不排除有个别地方的干部过得比较轻松,但你要问我个人的情况,真没有时间坐在办公室看报纸!”西部某省,主抓扶贫的乡镇干部王可(化名)快人快语。

  王可告诉记者,就拿完善贫困户档案一项工作来说,就不轻松,要了解“家庭人员构成、住房改造前后照片对比、种植养殖种类及数量、扶持项目公示、会议记录、入户走访、满意度调查”等内容。一方面,因为建档的需要,要大量填写表格等资料。另一方面,必须跑动,“不到贫困户家中实地调查那是不行的,这又是很细致的事情。”

  带群众发展经济、化解矛盾纠纷、落实上级各项民生举措……不少农村基层干部说,在基层工作,看似简单的事情有时候要来回跑很多趟,真希望自己是“三头六臂”就好了。

  王可举例说,2017年3月,自己的工作单位拿出5万元作为捐款,给农民购买农产品,之后他就开启了漫长的报账经历,“一直到2017年底才跑完报账手续,这中间都是在处理招标、缴税、审计等具体流程。”王可说,“2017年6月份就给农民建完的房子,预计2018年5、6月份才能处理完各种相关手续、事务,这些协调工作占用了大量精力”。

  除了这些工作,基层干部反映开会也占用了本该服务群众的时间。北方某地一位部门副职干部告诉记者,上午一个会、下午一个会实属正常,晚上加班开会也是常态,有时一天要开五六个会。自己部门的会要参加,一些工作上本不相关的会,作为相关部门也要参加。“文山会海的状况依然存在,用于具体工作的时间少了,给群众办事的时间自然就少了,群众经常找你你都不在,难免引起群众的不满。”他说。

  西南某省一位乡镇干部张成(化名)表示,此前当地就有部门因为没有专门开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被通报批评,“我们也能理解通报是为了督促大家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可是这样的通报一发,你说谁还敢不开会?中央的重点工作要开会传达,省市县的工作不也得开会?结果越往下必须开的会就越多。”

  紧绷——

  任务一项接一项,限期完成

  王可告诉记者,目前绝大多数政策落地都在县乡,从脱贫攻坚到民生保障,还有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再到拆迁维稳、入户做群众工作,都离不开基层干部。

  “上边分下来的任务往往要求很细,一级压一级。许多干部每天疲于落实这些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基本没有,时间长了,能够主动找问题、想办法的干部就少了。”一位县级干部说。

  张成说,前不久,当地被上面点名批评,省里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其实是需要时间的,而期限又有要求,根本来不及上门做群众工作,只能在期限内一次性取缔关停。但一旦群众上访,板子不是还要打到我们身上?”

  “法治国家建设强调严格依法依程序。依法依程序都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当前不少地方要求限期完成,根本就没给留足时间。”张成告诉记者,以群众工作为例,“有些工作是群众理念的问题,群众工作很有必要;但有的其实是群众利益的问题,没有足够补偿,老百姓算不着账,就会不愿意拆迁。”

  一些干部建议,干工作也要建立适当的容错机制,否则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同时,应该适当赋予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宽松性,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针对地方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忧虑——

  事多人少,留不住人

  在调研中,多个基层单位负责人还向记者表达了“留不住人”“引不来人”的困境。

  “我们要负责抽检5671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范围内的药害残留,而且是山区,但人却只有5个。事多人少,这是目前我们这里面临的最大问题。”广东英德市植保植检站站长欧浩明说。

  由于人少,要抽检的面积大,欧浩明和站里的同事一年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在24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办公室、检测室两头跑。过去植保植检站主要承担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及种植指导和宣传,后来社会各界对农产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英德市植保植检站承担起了从生产、种植环节杜绝药害残留问题的职责。职责和工作量是增加了,但植保植检站还是以前的5个人。

  “不仅仅是人少,年龄结构也是问题,站里5个人,3个已经年过50,另外两个也过了45岁,年轻人一个没有。”欧浩明很担心,他们退休之后,还有谁能够接替得上。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复杂,有编制的问题。另外,工作辛苦、待遇低,年轻人不愿意到植保植检站这样的基层单位,来了也留不住。欧浩明也曾经向上级主管部门谈过,想借用几个人,或招录几个非编人员,但因为各种原因也只停留在设想中。

  期盼——

  网民多些宽容和理解

  “不管好事还是坏事,千万别成舆情热点,不然就是一通忙乱。”西南某地宣传部工作人员陈某告诉记者,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成为舆情热点,会极大增加基层工作量。

  “像我们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县,正能量成热点的概率极小,热点基本都是负面。”陈某告诉记者,经过几次舆情热点的锻炼,自己对如何处理,也算是略有心得:尽快披露事实,优先回应网友质疑……

  然而,陈某却坦言工作不易。“舆论引导讲究快,可是绝大多数网友根本等不及调查结果,很多时候是情绪宣泄。”陈某告诉记者,一次该地出现旅游纠纷,网上一边倒地批评当地,可是通过调查发现,却是游客挑衅。“虽然最后真相大白,可是对我们当地还是有影响。看着网上恶评,一些干部也比较气馁。”

  “我也知道,在网上我们基层干部形象不好。”东部沿海某地一县委办工作人员严明(化名)认为,有一个原因在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新闻传播更广一些,“比如最近的两条新闻,一个是村支书把住别墅的亲戚定为贫困户结果被免职,另一个是90后干部扶贫路上殉职。两相比较,前者受到很多人关注,后者却很少。”

  调研中,很多干部都表示,对群体中的“害群之马”当然要清除,但也期盼网民能看到广大基层干部是好的,对基层干部多点宽容和理解。记者 杨文明 吴 勇 李 刚

  统筹:陈亚楠 许丹旸

【责任编辑:朱立雅】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