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是,千丝万缕将人系

2018-01-19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解三酲

  《情探》 傅全香饰敫桂英、陆锦花饰王魁

  ◎解三酲

  关键词:陆锦花去世

  敫桂英带走了她的王魁。继去年十月傅全香去世,越剧界再次痛失宗师,小生流派创始人中硕果仅存的陆锦花近日也辞别人间。

  记得去年年中MP3格式宣告终结时,我颇紧张了一阵,担心手里很多MP3甚至RM格式的老录音再也放不了了。它们大多是十年前刚听越剧时在网上搜罗的,体量较小,格式老旧,其中有部分就是从“锦上添花”论坛上下载的,那是个越剧迷为久居海外的陆锦花所建的网站,存货颇丰,音频为主。2000年以后,很有一批这样的论坛供戏迷爬梳资料,同气相求。

  作为一个非包邮区长大、前二十年不听越剧的人,甫一入门就直奔音频挑战还蛮大,毕竟没有字幕。不过从扒词儿角度而言,哪怕音质欠佳,“越剧十姐妹”乃至“十七年时期”成名的老人,其录音也比中生代以降的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剧场只有地麦,为了避免只能“响三排”的尴尬,前辈的老先生无不字字清楚,声声送听。而陆锦花的咬字在老一辈里又是翘楚,清脆铿锵,如珠落玉盘,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听众,无论她们身处舞台之下,还是“无线电”旁、电脑跟前。

  有越剧老观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老听一家修“无线电”的店里放电台广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是“悲旦”戚雅仙,另一个就是小生陆锦花。两人比“越剧十姐妹”平均小五岁,据戏迷回忆,1949年前后,戚雅仙的受众以中老年妇女居多,捧陆锦花则是一帮女学生,她还有自己的粉丝团体“羡锦团”。

  陆锦花在自己挑班前是袁雪芬“雪声剧团”的二肩小生,经常扮演女主角的弟弟、儿子、前男友。袁雪芬1946年灌制了一批唱片,其中《绝代艳后》《一缕麻》的对唱都有陆锦花献声。仔细听来,此时陆的唱腔还偏于流丽,带有强烈四工调时期的风格,确有几分像她所学习的袁雪芬老搭档,“闪电小生”马樟花的唱法。

  1947年8月“十姐妹”义演《山河恋》,彼时年方二十的陆锦花领衔“少壮”剧团,和还不是“林妹妹”的王文娟一起奉献了时装剧《礼拜六》,至此一炮而红,成为著名的“少壮派”“时装小生”。《礼拜六》里的一段清板很快被制成唱片,是年陆锦花还录制了时装戏《黑暗天堂》《义》里的唱段,1948年录制了《宝玉夜探》开篇,陆派字重腔轻,善用鼻音,旋律多集中于中音区的唱法特色逐渐鲜明。一门艺术飞速发展时,处于风暴之中的个体成长也十分迅速,两三年就换了人间。

  “十七年”是越剧艺术的第一个成熟期,陆派也在这一时期定型。1954年她从个人的“少壮”加入国营的“华东”,有机会和更多也在逐渐形成自己流派风格的旦角配戏,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

  虽然陆锦花和七个旦角流派创始人均有合作,最让戏迷津津乐道的,还是她和金采风合作的《盘夫索夫》《彩楼记》,以及和傅全香合作的《庵堂认母》《情探》。金采风是怜才惜意的大家小姐,陆锦花便是逞才使气的读书种子,两口子骄娇二气,一台子鸡飞狗跳,笑果频出。《情探》里傅热陆冷、旦急生慢,《庵堂认母》里傅冷陆热、旦慢生急,慢和冷的那一方心里未尝没有熊熊烈火,于是矛盾突出、步步不让。

  《评雪辨踪》的吕蒙正,《珍珠塔·前见姑》的方卿,还有《情探》第一场的王魁都是穷生应工,陆锦花演来千人千面,把吕蒙正的书痴、方卿的傲娇和王魁的落魄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前见姑”里“我只道骨肉总有骨肉情”一段,尺调的散板转煞板再转中清板,短短几分钟之内把方卿被姑母羞辱后的懊恼激愤,回忆贫困家境的酸楚心痛,思及母亲叮嘱故而强行克制的深沉无奈,转头再次恳求姑母的诚挚,述说自己志向的自信,如剥笋一般次第呈现,感情浓郁,层次分明,细腻动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越剧院访港返沪汇报,她独唱也是这段,一双电眼一转,虽是便装,话筒前那个瘦小的老太太瞬间就变回了故事里我见犹怜的少年。

  陆锦花的眼神亮了一辈子。无论是1958年录制的电影《情探》,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舞台实况录像的《盘夫》《情探》《珍珠塔》,甚至本世纪惊鸿一瞥的便装采访视频,双眼一直精光四射,摄人魂魄。这是天赋,更是多年坚持锻炼的结果,为她塑造角色助力颇多。只有拥有这样一双眼睛的书生,才能打动沉沦平康、阅人无数的敫桂英,愿意洗尽铅华,与他白头相守莱阳郡,因为她看到了《情探》剧作者田汉所说的,含在水瓶里的热。

  也只有拥有这样一双眼睛的演员,才能在演遍曾荣、王魁、王玉林这些女子越剧里难得的渣男主角,去国离家三十余年后仍有戏迷愿意为她“锦上添花”。毕竟在消受了大多数越剧生角的软款温柔后,女性心里未尝没有一两分余地留给稚嫩、冲动、不爱负责的少年,作为弟弟、儿子、前男友,你一往,我情深。近年来陆派弟子参与排演《甄嬛传》,分得的角色也是清河王,也即电视剧里的果郡王,可见流派特质之深入人心。

  不像尹桂芳有屈原,徐玉兰有北地王,范瑞娟有陆游、韩世忠,陆锦花的经典角色似乎大多是少年维特,最多挣扎于情爱、面包与复仇,少有黍离之悲,更不提文化忧思。这固然是演员气质所致,她本来较少出演宫廷戏,也和她1983年便远渡重洋、告别舞台,彻底错过了越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兴蓬勃不无关系。“从此是,千丝万缕将人系”,真正隔山隔海难相逢。

  把陆锦花领进门的师傅唱的是大面,她自己一身本事多数靠自学。没想到多年以后的陆派弟子,在自学这件事上也重复了老师的命运。近年来转行的转行,转派的转派,现在真是老成凋谢、花果飘零,简直都不好再指责坚守的几位字随腔走,泯然众人。

  好在虽然MP3没了,音视频的存储格式还在不断创新。“锦上添花”的坛子虽然没有了,但老录音仍然在微信、喜马拉雅等各种平台流传。那个“兴冲冲奉命把花送”的少年,借着新科技可以“古镜重磨永放光”。

  图片来源/上海越剧院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王煜】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