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的“雷声”不妨再响些

2017-12-2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任明超

    环保风暴刮到了海南岛。一直以“生态岛”自称的海南的公众看到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的信息,纷纷表示不安定了,微信朋友圈传遍了《中央环保组狠批:房地产绑架海南规划,鼓了钱包毁了生态》《海南在悲鸣!中央怒了:别为了钱袋毁了生态!》等等这些中央媒体的报道。

    看了这些报道,公众才知道,铺天盖地在国内各大城市打广告的海花岛项目原来是儋州市政府及海洋部门化整为零违规审批的,且项目施工已造成大面积珊瑚礁和白蝶贝受损;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月岛项目未批先建,直至督察进驻时才实际停止违法填海行为,周边岸滩已出现大面积淤积并形成连岛沙坝,破坏了海洋自然风貌。

    看了这些报道,公众才知道,儋州市政府及海洋部门将填海项目拆分成36个面积小于27公顷的子项目。于2013年1月21日,一天内批准了18个子项目。于2013年7月4日,一天批准另外18个子项目。

    看了这些报道,公众才知道,国内唯一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的凤凰岛填海项目以国际客运港和邮轮港名义取得海域使用权,但实际却用于房地产和酒店开发。由于填岛造成水流变化,三亚湾西部岸线遭到侵蚀,为修复岸滩不得不斥巨资对三亚湾进行人工补沙。

    看了这些报道,公众才知道,三亚市政府2012年至2015年多次干预相关部门正常执法活动,导致位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带200米范围内的小洲岛度假酒店项目持续违法建设。2016年还授意相关部门为该违法项目补办手续,直至督察进驻期间才慑于压力撤销有关审批。

    督察组公布的这些信息异常珍贵,让公众看到了海南岛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复杂严峻现实,亦满足了公众的部分知情权。督察组还赞扬了海南省高度重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严查严处群众投诉环境案件并向社会公开。

    向社会公开,是环保督察的一项重要要求。它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也是杜绝地方捂盖子、要面子,让地方老老实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绝佳举措。信息越公开,环保督察的过程及处理越阳光化,问题越容易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而社会关注越广泛,公众向往美好生态的要求也会越明确集中,地方政府在面对公众舆论诉求的时候自然会更加重视,处理的结果则会更加科学、公正。

    尤其是环保督察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公众对其有着更天然的知情欲,如果仅仅公布了梗概,很可能会产生负面舆情,与环保督察的宣传意图背道而驰。

    关于海南此次的环保督察反馈,中央环保督查组向社会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10月31日,督察组共交办群众举报环境问题2358件,已基本办结1792件,责令整改1718家,立案处罚529家,罚款3868万元,立案侦查19起,拘留49人;约谈392人,问责291人。

    公众看到这组数据后,自然想知道,立案侦查的19起都是哪些个具体的案件?拘留的49人都是什么身份?犯了什么事?有多少公职人员甚至领导干部被约谈、被问责?

    儋州市的海花岛项目是督查组公布的重大违规案例,儋州市政府及海洋部门什么样的领导涉及违规审批?他们该负何种责任?海花岛的违规未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公众想知未知的重要信息,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的公开一些?

    三亚的地标性去处凤凰岛项目同样是督查组公布的重大违规案例,被改变用途的凤凰岛已然成了三亚市的名片,其房地产及酒店均是三亚最为昂贵的地方之一,被督察发现违规后,对凤凰岛是否只能罚点儿钱就了了?还有没有其他的措施来纠正?这些内容是不是也可以进一步公开一些?

    关于海南的环保督察经媒体报道后,已经有舆情显示,部分公众认为这些报道不会对一些已成违规事实的项目造成影响,人家该卖的房子接着卖,环保督查有点儿不痛不痒,甚至“雷声大,雨点小”。

    公众、甚至媒体有这样的印象,根源还是在于环保督察的信息公开工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雷声不够响,雨点再大,公众也看不到,听不到。其实,雷声再响些又有何妨呢?

【责任编辑: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