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能否“修订”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2017-12-12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晓喻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李晓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走强,学者们想“修订”他们学了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在日前北京举行的“新市场原理”研讨会上,吉林大学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赵儒煜提出,市场交易行为最终的决定者不是供给,而是需求;决定市场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不是价格,而是心理预期。

  “这种理论是对目前西方流行的正统经济学分析框架的颠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张可云说。

  张可云也对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经典的科斯定理提出异议。这条定理认为,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张可云看来,如果考虑空间因素,该定理关于“资源配置自动达到最优”的表述就“站不住脚”。

  “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西方经济学,现在也到了我们用一些新东西、新理论对原有经济学进行突破的时候”,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说,现在是中国突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窗口期”。

  中国学者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经济实力越发强大。根据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张强看来,中国发展阶段发生变化后,“新时代需要新探索”。

  此外,中国层出不穷的创新探索也给了学者们更新理论的土壤和动力。

  在新经济领域,中国正后来居上,涌现出大量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产业迅速发展;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已成功“骑向世界”;“无现金社会”也备受海外关注。用苹果公司CEO库克的话说,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是“非常创新的国家”,很多应用和商业模式都只能在中国创立。

  有人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也应随之适时调整,才能解释分析这些新商业模式。

  如果中国经济学者们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突破,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无疑将更上一层楼。如张可云所言,在学术领域拥有话语权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但“学生”要修订“老师”的理论,进而“自成一家”并非易事。这需要“大胆假设”,更须“小心求证”。中国经济学者能否交出满意答卷,仍需观察。(完)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