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位校长成了院士!

2017-11-2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力友

    本文系青团子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

    今天,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已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备案,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每两年增选一次。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第一轮评审会议、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等程序,共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

    陈校长个人资料

    陈坚教授,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1984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1990年先后获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副主任,Food Bioscience主编等。

    而团子君去年有幸采访了陈坚校长,那么大家就通过这篇团子君去年的推送,一起了解一下这位院士校长吧。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木架子。木架子挂满了数百个参会代表证。

    从1993年开始,23年,陈坚参加了数不清的会议,大到全国科技大会,小到学校的某会议。“所有会议的很多东西都没有了,最后都留下这样东西,只要有这个东西,我全部带走。”

    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没什么意义,别人看着可能说‘哎呀’,有的人也开始跟着干这事。”陈坚笑着说,“这个主要在创新,第二个人学着做就没意义了。”

    团子君问陈坚校长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他回答说,小时候看过一部名为《沸腾的生活》的电影,对电影里的一个总工程师念念不忘,长大就想成为一名”总工程师“。

    “那时候,我就觉得‘总工程师’这个职业很好,能够组织指挥一起干一个大工程的感觉很棒。”

    他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坦言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校长,却在校长的角色上默默耕耘了11年。“江南大学”这项重大工程,他更像那位电影里的“总工程师”,一次次地规划、设想、绘制蓝图。

    “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坚校长又是同学们心中的“暖男”。

    陈坚校长在江南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

    他是学生心目中的暖心校长,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有自己的理解。

    他现在还要坚持每周走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每节课后面都要给学生留点时间讨论。他认为培养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师傅带徒弟,就是经常地交流,通过言行来教育学生。

    连续5年,他在毕业典礼后与6000多名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合影留念,并为每一位毕业生授予实名制学位。2015年毕业典礼上,更是蹲下身来与残疾学生合影,温馨一幕映照在每个江南学子心中。

    连续10年,他坚持和学生共度元旦之夜,每年都与留校学生一起吃年夜饭。

    一件事坚持一年两年都不算什么,但坚持十年就很了不起,但他却并不觉得稀奇,“难得有机会为学生服务一下嘛,没有什么”。

    校长与学生的关系

    青团子:每年毕业典礼您会为每位毕业生学位授衔,并与600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合影留念。这需要整整两天时间,而您已坚持五年,您如何考虑?

    陈坚:第一,从工作角度来说,我认为毕业典礼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学生的大聚会,我们应该庆贺他们的成功。但是之前每年毕业典礼并没有一个非常正规的仪式,渐渐的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开始逐年减少,甚至有一年只有大概一半的学生来参加。所以我们就想一定要进行改革。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改革,让学生得到一种仪式教育。希望通过这种仪式教育,让学生在有些方面有所提高。

    第二个,毕业典礼也是给学生的最后一次教育,这其中可体现很多东西,包括对母校的热爱。因此改革是必要的。改革第一步,就是让所有学生都穿学位服,一个校友就提供了支持。第二,整个过程中对每个人授学位证书。一开始,我们想让所有校领导来授。但后来发现,这样安排让站队变得很麻烦,而且很多学生希望校长授证书,这也会让现场队伍排得失衡。后来我们就做了调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当时做调研,有80%多的学生表示希望由校长来授,也是想跟我接触一下。

    基于这几点,后来决定由我一个人来授。这样安排,毕业典礼得两天,可能我会比较辛苦。但是,很多学生大学4年,跟校长真正接触并不多,很可能只有这一次。我觉得我来做这件事就是完全应该的。另外,我们也是一个小学校,学生在生活条件很多方面也有很多委屈,我们也希望以各种方式尽可能满足学生要求,也算弥补一些缺憾。

    青团子:去年毕业典礼上有一位同学坐着轮椅上台,合影时您主动蹲下和他合影,这让很多同学感动。

    陈坚:这样情况其实前两年也有过。这个男孩他现在是硕士。他本科时,我也是这样和他拍照,因为他坐轮椅上不来。他希望像一般学生一样上来,后来在他人帮助下上台。前年还有一个女孩子,她上不了台,那我就走下去(合影)。因为(合影)我们肯定要并排,所以我当然要蹲下来,这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毕业典礼上,他们穿着学位服跟我拍照片。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照片,他一辈子不会扔掉的,肯定会好好珍藏。我曾遇到过一些毕业生,他将照片带到工作单位,放到自己的家里。

    他看到这个照片就会想到母校。很多时候大家都说要培养学生对母校的热爱。怎样培养?其实很多不是说你要去热爱母校,它是通过众多类似的细节,让学生感悟。

    陈坚校长蹲下身来与残疾学生合影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从中学会一些思想上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大学培养人才,第一,要学会做学问;第二,要学会做事;第三,要学会做人。其实做学问没有问题,大家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知识。做事情方面,大学里面也有很多工作。比如说,各类社团工作会帮助学生成长。

    但怎么样教育学生做人?大学里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教学生做人。但回过头实际上大学里面又有很多东西都在教学生做人。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通过各种小事渗透进去,让学生明白去学习。

    有关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报告说,大学非有大厦,而是有大师。其实梅校长后面还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大学实际上就是像一个游泳池,老师就像大鱼,学生就像小鱼。大鱼在前小鱼随后,也就是说学生的很多东西是模仿教师的,因此老师的言行可能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这个实际上就是做人方面的。

    学校也好,家庭也好,无非是希望通过各种环节能给学生在做人方面有所提升。包括现在(授衔),也是希望能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为人。毕竟教人做人不能简单地通过上课的方式来进行,也不能简单地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学生。

    陈坚校长坚持10年和留校学生吃年夜饭

    青团子:您每年都会跟学生共度元旦之夜,坚持10年和留校学生吃年夜饭?

    陈坚:我当校长当了11年,每年元旦都会想和学生一起过。第一我个人觉得,每一个学校都要有些传统。江南大学从58年办学到现在,近60年历史。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一些传统。比如剑桥和牛津的赛艇比赛,比如说毕业典礼以某种方式来送学生等等。这些传统可能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但是作为传统,它能给予学生一种教育。

    我们说的创新,实际上都是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你对传统的很多东西要认可、坚守。比如毕业典礼、教师节活动等等,都是希望学校形成传统。

    什么叫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一些传统活动和传统行为。一旦大学文化构成了,这将使得在这个学校里面学习的学生走出去后,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素质和精神。

    一起在大年三十中午吃年夜饭最初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和家人就改成年初一吃,难得有一次机会为学生服务,没有什么。只要我当一年校长,我肯定就坚持做一年。是不是通过这顿饭就一定能与学生关系非常亲密,我也没有这个期望,这就只是一个交流而已。

    不回家的学生大概每年有300个左右。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路途实在遥远,比如新疆,回去可能路上要几天;有一部分是因为贫困考虑路费问题;也有少部分是因为交通麻烦等其他原因,其中有一些是留学生。

    我本科在清华大学,在清华5年时间,有3年没有回家过年,只有第一年和毕业那年回家,三个春节都在学校度过。其实我觉得挺好的,也就是家里面可能会有担心。第一年回家,是因为刚上大学会想家。后来就觉得交通太慢太累,还想趁这个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所以,我不止一次跟学生说,大学五年有3次没有回家,这一切都是经历。

    青团子:现在您会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同学们的心声?

    陈坚:在学校里,有时候走在路上或在食堂,遇到学生,我就会问他们近况。我认为,接触、了解学生应当是随时随地的,通过各种途径,遇到什么问题直接交流,有时候也不一定问问题,就随便聊天,如果有些线索能慢慢深入下去。

    对于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某个问题,我们经常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因为有些问题学生个人反映,不一定很合理或者具有代表性。而我们要解决的更多的是有代表性的合理问题。

    陈坚校长在大会上发言

    青团子:现在很多学生上课也带着手机,您怎么看?

    陈坚:教师要把课上好,如果老师上课质量很高的话,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被课程吸引。

    教学还是要突破条条框框,我来讲几个故事。

    我大学舍友讲的一个故事,我一直印象深刻。他上中学时,老师让他们背英文单词。英文单词我们都是这样记的,比如说书“book,b-o-o-k”,可是他们的老师当时却叫他们倒着背,就“k-o-o-b”。当时老师要求很严,他们也学得比较扎实。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英文单词倒着背对不对?是正着背对还是倒着背?不知道,可能正着背更对一些,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是想给学生说明,很多事情不要有简单的框框,可以有新的思想。

    我在日本研修时,和一个印度人讨论过一个问题。我们写字为什么要强调笔画?食品的“食”,肯定是先写“人”字下面的一个点,那我能不能先写"良"字下面那个点?

    在我们的传统里不行,倒笔画,老师要批评,家长要骂。为什么?什么道理?我当时问学生,学生有的说写得好看,有的说好记,容易记住这个字,我当时觉得有道理。

    我当时也是这样认为。比如说“古月胡”,先写“古”,我们是一横一竖,你能不能是一竖一横呢?这个也没有违反“古月胡”对不对?那个印度的老兄就说那我给你写,他写的几个汉字全是倒笔画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国家的“国”,他先写里面的“玉”。我觉得这个事对不对无法判断。

    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从小到中学到大学,很多事情就习惯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什么样是对什么样是不对的。可能这种答案是7分对,或者6分对,4分错,另外一个答案是4分对,6分错。但你不能就一定选6分对的。一切都很难说。

    所以有些东西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其次也是告诉学生很多事情不要墨守成规,不一定是你传统的想法就一定正确。

    青团子:您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对咱们江南大学学生的看法吗?

    陈坚:首先我们要先看到优点。我参加活动时,总有人说现在独生子女有很多问题。我就强调,你们不能光看到问题,有没有想过他们的优点是什么?

    第一,知识面比较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包括获取知识渠道的先进性。尤其网络这个工具,非常迅速。第二,他们比较善于、也乐于和各种人沟通。举个例子,在我们那一代,那时比如说我乘火车到北京去,没有座位只能站着。我都不好意思去问人家你们到哪下。现在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第三,现在学生对于公益、环保、志愿者等都非常乐意。所以我觉得首先应看到他们的优点,然后才能对待他们的问题,不要一下子就看到问题。

    江南大学校园

    青团子:您怎么看这个大学生熬夜?

    陈坚:总体还是同意“不要熬夜”,因为熬夜确实对身体不好。但是如果说有些突击任务,那你没有办法。是否熬夜视具体情况而定,我经常在给学生包括研究生说,我希望我们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要有智慧。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希望学生有激情。所谓激情就是对很重要的工作、事情要全力以赴。其实我特别不愿意学生非常得平淡、循规蹈矩。你有激情,往往才有灵感,才有创造力。你如果全力以赴了,肯定会产生灵感,为什么我们生物学的DNA双螺旋结构是做梦时想出的?就是因为他有一种激情,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青团子:您在大学时有没有追星?

    陈坚:追星我觉得是个人问题。所有个人问题我们都尊重,但是我特别不希望学生过度追星。

    我当时在大学里,《雷雨》的作者曹禺给我们作了一次报告,曹禺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剧作家。我也希望我们学校邀请一些大师来作报告,因为我发现大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一样。

    比如说,我说你不能不要熬夜,要把这些时间用来看更多的书,我说这句话就跟那些大师说的不一样。其实两个话说的内容是一样,但是他很崇拜对方,他就会更加认可。

    我从清华到这边(无锡轻工)来读研究生,也是一定程度上受这个影响。

    清华有个教授这个叫钱易,是清华委员会钱穆的女儿,也是我们老师。我在大学时,她作了一次报告,我原来是学环境工程的,她作报告讲到生物技术。当时是80年代,21世纪最有前途的技术,可帮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当时我听了后就觉得生物技术好。后来选择到无锡轻工来念研究生。

    陈坚校长参加对外交流

    关于学校管理

    青团子:江南大学去年首次以百万奖金重奖一线教学教师,学校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陈坚: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个是中国大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其中摆第一位的是人才培养,这也是“重中之重”的涵义。那么教学又是人才培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比较容易进行定量评价。第二个原因,科学研究在很多学校相关政策和措施里,和教师切身利益关联。因而使得很多学校,包括我们学校,可能对科学研究这一块更为关注。

    如何提高教师投入教学积极性,真正地使全校工作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很多其他学校也都在研究策略,比如有些学校通过奖励一线教师,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调动积极性,同时彰显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从去年开始评,我们是希望每年评出5个教学名师,15个教学优秀奖。但是有几项原则,其中一个是奖项主要针对一线课堂教学的教师,今年本来有一个中层干部,一个学院领导,他也是评得比较好,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没有给他教学名师,而是把他放在第二档。其实他也是一线教师。但我们希望直接在纯粹进行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中评。上好一门课并非容易,有些老师在教学上投入很大,但一些量化指标显示不出来,但他们得到学生和同事高度认可。我们认为对这些教师是要予以奖励。我们学校也没有像很多学校那样奖得很多,我们奖励15万。因为我们学校科研的最高奖金为15万。所以以这个为标准。老师上一门或几门课,得到了大家认可,这也得花很多年,所以就以这个作为一个标杆,进行评奖。

    青团子:江南大学的创业氛围还是很重的,学校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陈坚: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要,无论从中国社会状况,还是整个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如此。但我个人觉得,创新创业的教育首先应该要融入到正常教学的各个环节里。

    我当初说12个字就是“关键课程,优秀教师,卓越效果”,近来我们学校的一些课程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卓越课程”,这些课程就希望每个专业,选择几门特别关键的课,安排最优秀的教师,然后上课达到卓越效果。“卓越效果”指在课堂上要用各种方式使得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创新首先要勇于批判,你如果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质疑的意识和习惯,那何谈创新?

    谈及“创业”,我个人觉得更应该去鼓励。第一是让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科技活动,去体验这个过程;第二,创业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所有办企业的人,他都有一些共同特质,比如说不服输精神、集中各种资源的能力等等。企业家往往还有追求,比如说为了得到社会尊重,或者为了促进国家某个行业发展。

    原来很多企业都在学校里设奖学金,最近一些企业家跟我们交流,我们也建议他们把奖学金改一改设置,成为类似微创基金和创客基金,这样便可以多样化一些。

    我个人觉得,“创新”一定要是进入学生的血液,但是进入血液,它不是靠打针,往里面打一针后像打了鸡血一样,而应该是渗透进去。血液那东西肯定是通过几年慢慢地渗透,如何渗透?肯定是需要很多小的东西积存起来。

    江南大学校园

    青团子:近几年来,江南大学发展得飞快,综合实力也有很显著的提升。您能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的战略吗?

    陈坚:现在中国的各个大学都在快速进步,江南大学也有进步,但也不能说我们就一定发展得比其他学校快。我们学校的定位是“特色鲜明”,这个是基于学校的传统、历史和条件来确定的。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肯定是要跟他的历史、文化、传统、条件相结合。

    江南大学是一个由轻工业起源的一所大学,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学校在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这些方面应该有所倾斜。实际上,每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特色,在某些领域没有优势,是很难发展和生存。实际上国家要求每所大学要办出特色。

    现在我们这所学校的食品、轻工、设计、纺织四个学科,在教育学科评估中排前五位,特别是食品,连续两年都是排第一。最近ESI(ESI就是教育部非常认可的一个美国的对学科竞争力评估的一个权威机构)评估,我们江南大学进入到了他的农业学科的1‰,而整个江苏的高校只有4个学科进入了1‰。江南大学的农业科学实际上依靠的还是食品科学,美国等在学科评估方面把食品科学放在农业科学里,而国内把食品科学放在工程学里,所以在这次评估中,江南大学靠食品进入农业学科的1‰。

    我们学校正在积极实施“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如果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流大学无非就是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有一流师资,在国内外有很好的地位影响。像江苏教育部门认为评估进入1‰,这是一流学科的标志。所以又回到学校定位:特色鲜明。

【责任编辑:江苏记者站】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