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进央企】机务工程师刘宇辉:做一名飞机的远程“听诊人”

2017-11-2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傅晓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傅晓羚

    刘宇辉总是喜欢试着去听懂“飞机的语言”。

    绿色、蓝色、黄色……南航机务维修控制中心大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亮起了一幅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圆点,代表着处于不同状态中飞行的南航飞机。而这位南航机务工程部负责机载信息的主任高级工程师每天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这些实时移动的小点,接收飞机传回的数据。

    “不管飞机飞到世界哪个地方,我都对它了如指掌。哪怕是这架飞机上娱乐系统的某个显示屏突然坏了,我都知道,并能提出解决方案。”刘宇辉说。通过他带领着团队成员自主研发出的我国第一套自有知识产权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以下简称“远诊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飞机运行当中的“身体健康情况”,及时进行维护处理。

    实时诊断:飞机总会有不舒服的时候

    “飞机总会有‘不舒服’的时候”,刘宇辉发现,如今随着飞机配备的多媒体设备不断增多,“电子化程度越高的飞机,小问题越多”,如何将这些故障进行过滤成为他们的任务所在。“飞机故障的问题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回避故障信息是不科学的。我们这群人就是为故障而生的。”他强调。

    南航机务工程部机务维修控制中心副经理高维介绍称,“远诊系统”涵盖了故障信息智能监控、飞机状态多维度实时追踪、短消息双向通讯、故障概率预测、机载软件构型实时监测等多种功能,能够帮助工作人员能够与故障信息之间形成“互动”,基于一架飞机在历史航线中的异常行为进行“诊断”,以达到“前方能将故障信息返回给后台,而后台又能将解决的方案信息推给前方”的效果。

    对于这套系统,刘宇辉总是有着更加形象的比喻:“每个人在开车的时候,发现车出现了故障,都会回4S店做检查。如果4S店能够主动打电话,告诉我们车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那么我们的安全系数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飞机上的系统就是干这件事的。”

    突破垄断:研发系统听懂飞机的语言

    远程对飞机进行实时“听诊”?十多年前,对于中国人来讲,这还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当时,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南航,正在大量引进新飞机、开拓新航线。如何在远程监控那些飞行高度在三万英尺、飞行距离动辄数千公里的航班,保障飞行安全,降低航班晚点率,成为了摆在航空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国际上采用的故障监控系统实行按飞行小时来收费,每年以几十架速度递增的飞机所需服务费用成本,逐渐成为了一项巨大的负担。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做一套中国人自主研发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的设想从零起步。

    没有中文资料、缺乏历史经验、数据大量复杂……刘宇辉和他的团队硬是啃下了多部“大部头”的英文原始材料,自掏腰包购买各种工具书,从飞机飞行维护手册等材料涉及到的历史数据中分析、寻求规律,而这一干就是18年。“当你找到完整的规范,能够跟机器里面说的东西一致,又跟数据是对上的,那叫做听懂飞机的语言。”

    2001年底,这套基于波音777机型的“远诊系统”原型系统基本完成。该系统一经推出,立刻获得了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并很快完成了数据有效性和一致性的验证工作。这个系统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民航科技进步二等奖。

    事实上,有了原型系统只是第一步。由于每种飞机机型的电子元件和计算机系统都有所不同,有些机型还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南航经营包括波音787、777、737系列,空客380、330、320系列等型号客货运输飞机702架,是中国唯一运营空客A380的航空公司。这些客机的数据处理系统更为庞大而复杂,甚至涉及不同的生产厂家,给系统处理实际问题增加了难度。

    刘宇辉团队根据南航机队每种机型,搭建了不同的系统模块。如今,南航“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已经兼容能够包括B787、A380的全部南航飞机,拥有多项独有技术,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每年至少能节省数十万美元的技术服务费。

    慢慢地,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团队专门找到刘宇辉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学习。2010年,中国商飞公司先后派送了10余名工程师来向刘宇辉取经。刘宇辉将自己掌握总结的相关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商飞的工程师们。2015年,商飞自主研制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研制成功,将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的监控,为其保驾护航。

    自主创新:努力做站在巨人肩上的人

    从国外垄断,到自主创新,这套系统令出身于民航世家的刘宇辉最为骄傲的,在于兼容了波音、空客、安博威三大主流机型与多种动力系统的组合。利用前沿的航空电子技术、大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与南航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刘宇辉等人不断突破创新,硬是靠着一股子“开始了就不要轻易丢弃”的韧劲拿下了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把中国人自己研发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投入到愈加广泛的实际应用中。

    “需要什么就去生产什么”“击破一个就成功一个”……自主创新让新技术突破重重障碍、获得实际应用,让刘宇辉很兴奋。用他的话说,”我们不去做巨人,而要努力做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只要一直坚持,就能做到(技术)绝对不外包”,他介绍,在研发这套“全方位兼容”的系统过程中,“没有一个代码是交出去让别人(国外)重新做的。”

    不仅仅是刘宇辉,近年来,南航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培育创新土壤、激励创新精神,促进技能创新开花结果,在安全、信息化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劳模和高技能人才。

    2017年6月,13个“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在企业成立,涉及机务维修、信息技术、运行保障等各个领域,在行业系统创新能力卓越、创新成果显著、经济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显著。这些工作室以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航五一劳动模范的技术带头人名字命名,让他们从一个人的创新尖子带出一队人的创新队伍,建设一批职工成长的“大课堂”、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作为一名党员,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让刘宇辉倍感振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劳模,要坚持工匠精神,确保‘远诊系统’管用、好用,保证航班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我们建设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煜】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