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雪龙号”有了国产“保暖神器”

2017-11-0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烨捷

    中青在线上海11月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11月8日,“雪龙”号将载着第34次南极考察科考人员启程赴南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这一次,“雪龙”号将不再使用进口低温钢来给自己保暖,而是安装上了全新的国产低温钢。

    这种低温钢,能帮助“雪龙”号在极地冰海区域极寒超低温、深海热液区、南海高湿热等极端海洋环境下前行,由上海海事大学联合宝钢集团共同开发。它直接打破了国外低温钢技术瓶颈,实现了我国国产低温钢的量产。

    据悉,2012年以来,上海海事大学与宝钢集团在极端海洋环境材料研究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在上海市高原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启了中国极寒海洋环境高级别船舶用钢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开发,成功申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极寒与超低温环境船舶用钢及应用”。2017年3月,宝钢集团与上海海事大学共建国内首个海洋极端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 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校企研究平台的空白。

    “此前,因为材料制备科学和工艺研究滞后、材料依赖进口,导致中国海洋极端环境装备研发空白、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深远海、极地技术与能源发展的瓶颈。”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尹衍升介绍,该实验室将结合国际前沿发展趋势,重点研究极寒、极深、极湿热、极远4种海洋极端钢铁材料。目前,低温钢已经批量投入生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在对接国家极地战略上,上海海事大学近年来颇具长远眼光。

    极地为冰雪所覆盖,极地航行对海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上海海事大学为极地科考工作输送了大批教师海员,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航行保障。这些教师在任务执行前的船舶改造、任务执行期间的船舶配载、航线设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上海海事大学第一次向“雪龙”号科考船派遣优秀航海教师,担任科考船员;2008年7月,学校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目前,该校已有17人次的教师登上“雪龙”号,担任船长、轮机长、驾驶员和轮机员等职务,圆满完成“雪龙”号5次南极科考、4次北极科考的配员任务,确保了“雪龙”号的安全运行。

    由于在极地科考中表现出色,上海海事大学多名教师受到表彰和嘉奖。谢洁瑛老师成为“雪龙”号首位优秀女驾驶员,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大副白响恩老师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龚慧佳老师2014年驾驶“雪龙”号途经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17年4月,上海海事大学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授予“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目前,该校已成为中国参与极地航行人数最多、实践经验最丰富的航海院校。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认为,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是学校的重要使命,“我校在航运、港口、物流、海洋等学科和专业拥有雄厚的基础和优势,理应为进一步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责任编辑:产娟娟】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