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干部遇见基层岗位 "不接地气"的痛点如何破

2017-11-07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陈典宏 王豪 程震寰

  排长王书鲁在指挥训练。吴新瑞

  向前一步走,在打量中相互融合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高学历干部成长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王 豪 程震寰

  基层需要高学历人才,但更需要懂基层的“明白人”

  到连队报到后,李业鹏一度“闲”得不自在。

  有段时间,这位顶着名校研究生光环的排长,要么埋头看他的专业书,要么找他的研究生同学聊天。

  “以前听说过‘拔草博士’,却没想到来基层后我连拔草的机会都没有。我就像一个外人,甚至不知道该站哪!”那段日子,李业鹏沮丧极了。

  “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将会是更多的失望。”谈起刚毕业分配到连队时的场景,如今已是标兵指导员的李业鹏仍感慨不已。

  相比于李业鹏受到的冷遇,2016年研究生毕业到部队的王书鲁,遭遇的则是“热遇”的尴尬。刚来连队,还未熟悉情况,他就被“像发现了宝贝一样”的连主官委以各种重任。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作为研究生,这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可偏偏怕什么就来什么。一次,连队搞紧急拉动,他最后一个到达集结地不说,背包里的东西还撒了一路。虽然连长什么也没说,但从战士们的哄然大笑声中,王书鲁知道那是从骨子里的看不起。

  李业鹏和王书鲁遭遇并非个例。在不少基层官兵眼中,从校门到营门的高学历干部,大多存在军事素质薄弱、基层经历缺乏、管理能力不足等“先天性”短板。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调查显示,25.3%的高学历干部自我定位有偏差,认为只有机关和部队领导岗位才能施展才华,不愿从具体工作做起、从基层干起;48.7%的高学历干部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常常面临“说得出、做不到”“想得很好、实现不了”的尴尬局面。

  “在连队,甭管你学历有多高,战士们只佩服两种人:有实力和亲力亲为的人。”某旅连长卫远军说得中肯:“高学历干部必须将自己的学历,尽快转化为在一线工作的实际能力,基层官兵最怕的就是你不接地气。”

  基层部队需要高学历干部,但更需要能懂基层的“明白人”。为了解决“不接地气”的痛点,在排长这个最基层岗位上“淬火”,成为高学历干部分配至基层必须上的第一课。

  “从0到1是高学历干部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某防空旅政委胡忠国说,“高学历干部分配到基层往往需要跨越一段‘阵痛期’,如果能顺利适应环境,他们的起点将会更高、后劲更足”。记者留意发现,在该旅8名党委常委中,半数以上都拥有研究生学历。

  当然,也有个别高学历干部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不仅没能跨过这道坎,反而成了战士们口中“博士硕士不如战士”的反面典型。

  指导员李业鹏为连队考学战士辅导功课。吴新瑞

  当你选择部队的时候,岗位已经选择了你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清代诗人顾嗣协的诗,道理很简单:用什么人、放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

  那天,当修理营技术室工程师高进军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战友分享的这首诗后,情不自禁地点了一个赞。

  虽然这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很庆幸自己一直处在对口的岗位,可他却为曾经一起读研究生的同学打抱不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却担任步兵排长、核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当了营房助理员……从朋友圈的动态中,高进军感受到了不少同学心中“像野草一样疯长”的绝望。

  其实,高进军心里很明白,这并非基层部队故意为之。

  近年来,随着部队补充的高学历干部越来越多,但真正实现专业对口的比例并不高。从军以下基层部队的实际情况看,不仅尖端技术学科缺乏对口的岗位,即使“兵种战术”“军事运筹”等军事类学科,也很少有直接关联的岗位。于是,基层部队只能采取就近原则进行分配。

  “谁不希望专业对口?组织上也想用人所长。但有些很伟大的人,最后从事的也并不是他当初的专业。作为一名军人,就要学会随时找到发挥火力的阵地,能打仗才是共同专业。”某防空旅政委胡忠国历经多个工作岗位,他对专业对口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当你选择部队的时候,岗位已经选择了你。你不能随意跳槽,只能一往无前。”

  除了专业不对口带来的焦虑,高进军和他的研究生战友们,还不得不面临缺乏实践平台的考验。受客观条件限制,基层部队大多存在发展环境滞后、资金来源稀少、信息资源匮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学历干部,尤其是专业技术类高学历干部的成才之路。

  “就像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没有手术刀可拿一样,有时我也刷不到自己的存在感。”高进军坦言,“基层这片‘沃土’,也该松松土了”,因为自己“空有一身搞科研的本领,无奈自己却身处作战部队基层,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个在初中起就痴迷于无线电、依靠自己摸索画出单放机电路图的大男孩,本想到部队从事装备技术创新,但当他将立项审批表一次次上报,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等待,最终石沉大海。

  与高进军一样,对于“又爱又恨”的基层部队,不少高学历干部都有自己的无奈:专业不对口、成长进步滞后、有职位无平台……时刻都在考验着他们对基层的坚守。

  修理营技术室工程师高进军正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科研攻关。吴新瑞

  文中3图为3位高学历干部在基层的寻常瞬间,这三幅画面动人之处,在于他们的目光和眼神。他们正是在与基层部队无数次的相互打量中,学会了淡定、从容与坚守。

  你向前迈一步,我也向前迈一步

  2014年,原广州军区计划在全区遴选20个单位的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某旅旅长茹雷把写有20个单位的预选名录翻了好几遍,硬是没找到本单位的名字,甚至连一线作战部队也几乎没有。

  当时,茹雷就坐不住了。但也有些人很不理解:“你一个作战部队的,老老实实铆在训练场把打仗的本事练硬了就行了,非得搞什么科技创新啊?”

  眼见高学历干部特别是技术类高学历干部在基层苦于没有实践平台,茹雷将质疑声反对声统统抛在一边,先后3次专门向上级打报告申请,终于争取到了成为“二十分之一”的指标。

  “这个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搭建起了高学历干部和基层部队之间的互通桥梁。”茹雷说。

  “苦等”了8年之后,高进军的坚守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所在的修理营技术室,成为整个原军区唯一一个营以下分队入选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的基层单位。高进军和其他7名博士、硕士如愿成为科技创新团队的首批成员。

  “就像鱼儿扑进了大海,小鸟展翅飞向了高空,心中顿时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有了实践平台的支撑,高进军和他的战友们不负众望,短短3年就根据基层需求,研制出了4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2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一次科研项目评审中,来自中科院的甘晓华院士对高进军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简单实用,花小钱办大事,解决基层装备实际问题,比一些华而不实、成百上千万的大项目,含金量要高得多。”

  这评价,消融了高进军和他的战友们所有的委屈。2015年,入伍10年的高进军,终于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枚三等功奖章。

  “对于我来说,成长的每一步,其实就是战胜挫折、超越自我的过程。”回想所走过的从军之路,高进军在自己堆满书的陋室中感慨地说,“有些人走到半路就‘缴械投降’了,我挺过来了。”

  采访中,某旅一名科长把高学历干部的特点总结为“八个优势八个不足”:优势在未来,不足在当前;优势在知识,不足在转化;优势在机关,不足在基层;优势在思想,不足在实践;优势在创新,不足在继承;优势在专业,不足在基础;优势在智商,不足在情商;优势在热情,不足在浮躁。

  其实,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了好办法,高学历干部和基层部队之间的隔阂也不难消融:一方面,高学历干部自身应尽快补齐短板;另一方面,基层部队也要主动作为,为他们尽可能提供一个更加宽容、更加能够展示才能的平台。

  某旅对高学历干部实施“二次分配”的做法颇值得肯定。他们将高学历干部首次分配担任排长满1年后,再根据所学专业、性格特点、素质状况、个人意愿和单位需要,分别安排到连主官、机关干部、专业技术干部等岗位,赢得了高学历干部的叫好。

  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基层一年摔打之后,机械制造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李业鹏被发现更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才能,走马上任“上甘岭战役二等功臣连”指导员岗位;而作战指挥专业研究生毕业的王书鲁则去了作训科,继续追他的“精兵梦”。李业鹏不无感慨地说:“成长需要跨越。跨过去,方能超越自己。”

  “你向前迈一步,我也向前迈一步,高学历干部和基层部队不就握手言和了嘛!”高进军说。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