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还要补哪些短板和漏洞

2017-10-2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世昕 王钟的

  十九大新闻中心23日下午和晚上先后举办了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和最后一场集体采访活动。这两场活动都聚焦于同一个主题——生态文明建设。

  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十九大新闻发言人郭卫民邀请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围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污染防治,在十九大报告中被称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建设生态文明还有哪些制度短板和漏洞?我们离美丽中国还有多远?

  生态文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代表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讳言,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要补齐这块短板、治愈这一痛点,应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态文明体制,而且应该说后一手应该要更“硬”一些。

  杨伟民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38次会议中,有20次会议讨论了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的议题,研究了48项重大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3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24项,还有9项已部分完成,有4项正在推进,已出台改革文件84件。

  杨伟民说,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一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设计了“八项制度”。该方案中确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项改革任务中,73项已经全部完成,6项基本完成。目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日益加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他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密度最高、推进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5年。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这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也说明生态文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代表也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3个区域的PM2.5平均浓度,与“大气十条”制定出台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不少制度短板和漏洞亟待补齐

  尽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杨伟民在回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提问时也表示,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刚刚起步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而且很多改革举措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言,找不到可借鉴的经验,不少制度短板和漏洞亟待补齐。

  他说,还有很多改革亟待破题。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确权难度很大。以水流为例,宪法规定水流是全民所有,但丰水期、枯水期,水流如何确权到沿岸群众就是个难题。

  再者,自然资源产权的管理机制整合难度较大。杨伟民解释说,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管理体制中,相关部门职责交叉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有待下一步根据十九大的部署进行推动。

  杨伟民还表示,目前有一些改革受到法律法规修订进展相对缓慢的制约,毕竟修法是个很复杂的程序。杨伟民认为,改革中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近年政府监管全面加强,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比如说如何少排污能得到利益,这个机制的建立还需要下功夫,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用市场化机制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率先建立了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分配补偿资金时更多地向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区倾斜。

  “让环境受益者付费,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福建省环保厅厅长朱华代表在集体采访活动中这样概括福建探索出的绿色金融制度。

  福建是最早启动林权制度改革的省份。朱华说:“很多山林不能砍树,林农的收益怎么解决?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推动林下经济,种植了很多配套的农作物。”2016年,福建林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616亿元,林农收入从2012年的1万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5万元,年均增长10.9%,高于同期福建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十八大以来,福建的GDP人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9%,2016年GDP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前十。朱华认为,福建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条共赢的路径。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会不会影响GDP

  河北省面临艰巨的雾霾治理任务,该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清单,挂账督办,对企业明确排放大户治污责任。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高建民代表在接受集体采访时说,该省组织开展了钢铁、水泥、玻璃、电力四大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对重点行业实行特别排放限值。目前已有10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得到整改。

  “钢铁(行业)曾经为河北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但随着大气环境治理的要求,在不断转型升级、改造提升。”高建民表示,河北省坚定不移地去产能,近几年就减掉了6993万吨钢、6442万吨铁,还在重污染天气来临时对钢铁行业实行错峰生产。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会不会影响GDP?”同一个问题,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被提及两次。不论是10月21日作答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代表,还是今天回应的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代表,都坚定地认为,从长远看,加强环境保护最终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的。

  针对京津冀周边的散乱污企业问题,今年4月以来,环保部推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环保专项督查,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在全国实现了督察全覆盖。如此大的环保监督力度带来了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潮,也引发了人们对治污影响GDP的担忧。

  李干杰今天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环保督察以及目前正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的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这两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各项指标包括GDP、财政、外贸数据都非常喜人。环保部也紧密跟踪了经济数据并发现,开展中央环保督察的地区经济各项指标没有降低,有的比过去还要好。至于是否影响就业,李干杰说,近年来我国的失业登记率不断降低,如果环保影响了就业就不会有这样的数据。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说,环保部强化治污导致地方对企业“一刀切”关停。李干杰回应说,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好坏的“一刀切”,是环保部坚决反对的,总体上也是不存在的,即使个别地方发生过,也第一时间进行了纠正。违法违规的企业,能够整改的,会给予时间进行整改,并非一棍子打死;只有那些确实没有生存价值、严重污染环境、整治又没有任何希望的企业,才会关停关闭。

  李干杰还说,国家督省的体制机制已经基本健全,省督市县正在通过省以下环保垂直管理改革这项制度抓紧推进,我们正在抓紧指导督促地方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