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诗经》中有我们共同的文化想象

2017-10-2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由十月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系列文学讲座“名家讲经典”第七场——“《诗经》,我们的文化底蕴”近日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办。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为广大文学爱好者讲解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确立“五经”,是故又以《诗经》称之,且沿袭至今。李山认为,《诗经》作为一部经典,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时代。《诗经》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一部社会史,重现了中国西周、春秋社会的实景。

    在当天的讲座上,李山为观众详细解读了《诗经》中隐含的人情味。《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有客》里便讲到人情笼络殷商,大德待客热情慰劳,体现出“中国是人情社会”自古有之。

    李山还谈到,在阅读《诗经》时要寻找它的根。《国风•邶风•谷风》反映妇女悲惨遭遇,是中国古代弃妇诗名篇。里面有一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一个弃妇何以见得渭水、泾水的浑与清?这就是采诗者用了自己的语言转述故事,实际上是最古典的“报告文学”。

    李山把“诗三百”比喻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传统时的所思所想,追求和崇尚,对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诗经》的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者,言其志也;歌者,咏其声也。”赋诗言志是中国的文化基因。

    李山认为,中国文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人情味。“你看佛教,一开始弥勒佛样子很瘦,中国人不喜欢,后来慢慢让他变胖。中国的弥勒佛他长得像谁?就像门口坐的老大爷,被人间化了。而人间化最重的是情,所以中国是人情社会。”李山说,“鬼神啊,宗教啊,伟大的真理,这些东西在《诗经》里把它扫平了,化成情感,筑成了融合之道。”

    李山说:“文雅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好的东西,才能永久地把人群凝聚起来。所以不要小瞧《诗经》这些经典,它是一个人群的共同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共同的文化想象。我们应该珍爱《诗经》。”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