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学人热议高校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2017-10-1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胡春艳

  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院教授李正名跟农药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靠自主创新研制出首批真正的国产农药。这位新中国第一批海归告诫年轻学人:“搞科研不能光是埋头苦干,要抬头望路。”他感慨说,“我的一生都与祖国的命运和发展紧紧相连”。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李正名来到南开大学“迎庆十九大 共话双一流”老中青学人交流会上,坐在他旁边的还有全国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今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爱国、责任、创新和担当,成为几代学者共同提及的“热词”。

  看着台下的年轻面孔,李正名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感慨万千地说:“我的中学时期是在解放前的旧社会,学校条件非常差。”亲历了新中国的巨变,李正名坦言“祖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出乎我意料”。他告诫青年教师一定要珍惜眼前,肩负起更重的责任。

  1953年,年轻的李正名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投身科研。他来到南开大学,师从杨石先。他在导师的指引下,主动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需要对接,专注于农药化学研究。当时科研条件比较艰苦,为了在最短时间攻下国家重大科研难题,李正名常和大家吃住在实验室。他们终于实现了中国农药生产“零”的突破,让亿万农民用上了国产农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李正名说:“我当时很激动,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为之振奋。”科学强则国家强,他对此有很深的感悟。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创技术,高校教师则要为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李正名提醒青年教师,搞科研要有国际眼界,更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不能光看分数,“什么是创新人才?就是在没有路的时候,能想办法找出一条新路。”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卜显和送给青年教师4个词——“感恩、苦干、勤学和奉献”,这是他自己从教几十年的感悟。

  “十九大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作为曾经留学海外的学者,感受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一句话来反映这种变化:“我们回国时是能做什么做什么,现在是想做什么做什么。”

  最直观的变化是,卜显和的不少学生从美国一流大学学习回来后,经常会跟老师谈起,国外许多大学的实验室条件其实不如国内好。“这说明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我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给年轻人提供了奋斗的良好时机。比起从前,如今的条件好了,但困难依旧不少,卜显和提醒青年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年轻人一定要苦干,“这是一个基本态度”。

  卜显和1992年学成回国,已经从教20多年,他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一直在学习,还是感觉不够”。他认为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跟上学科的前沿,做出最重要的成果。如果计较自己的事情太多是不能做好科研的,“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如意,苦恼也很多,这个时候要有点奉献的精神。”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定是与其服务的行业乃至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种关怀,个人的目标也难以实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谈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依靠亿万肩膀托举起来。高校教师应当志存高远、勇于探索,成为知识、文化、文明的传承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全国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顾沛跟年轻教师谈了一个特别具体的问题——怎么上好一节数学课。他认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有各方面的指标,教学改革是其中一个突破口,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你们从入职第一天就要琢磨如何做一名好教师。”顾沛说,要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学习专业、学习人文、学习做人,同时也要学习教学。他提醒青年教师,教学不仅是职业、事业,更是一门艺术,“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要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研究教学规律,“今天我们在教学上多下一些功夫,明天国家可能就多一个人才、多一分力量,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