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设熊孩子车厢的孟非比熊孩子还熊

2017-10-1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吐槽青年 曹林

  摘要:熊孩子的特征是胡闹,“设熊孩子专用车厢”的建议就是典型的熊孩子式胡闹。还是少点对熊孩子的抽象愤怒和抽象吊打,有理性判断和克制的成人更应有耐心沟通的责任。不要变成那种丑陋的样子:没孩子的时候嫌人家孩子烦,有孩子了他的宝宝最可爱,谁都要包容他。本文为UC名家专栏约稿,未经UC许可禁止转载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就像讨伐“变坏的老人”一样,声讨和吊打熊孩子总能激起网众强烈的共鸣,我相信,如果有人写篇诸如“今天我在高铁上扇了一个熊孩子俩耳光”的文章,一定能成为收获无数点赞和打赏的爆款。――要么忍,要么残忍,现实中越能忍的人,越会在虚拟空间中产生一种“残忍崇拜”,用别人的残忍来浇自己胸中块垒。孟非近来一段讨伐熊孩子的尖锐评论,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网友点赞,他说:

  “高铁上很多熊孩子发出的噪音其实远不如他们爹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发出的噪声。国外已经有女性专用车厢,中国高铁为什么不可以有熊孩子专用车厢?”

  能理解孟非高铁被干扰时的不满,很少有坐高铁没这样被干扰过的,但在我看来,孟非这句“国外已经有女性专用车厢,中国高铁为什么不可以有熊孩子专用车厢”实在太任性、霸道、自私、不讲理,充满着以自己为中心的熊孩子思维,比他所讨厌的熊孩子还熊。

  说句可能会得罪很多人的话,虽然我也遇到过被熊孩子干扰的场景,也很无奈崩溃,但我不太喜欢那些事后利用话语优势到网上吊打别人家熊孩子、网上缺席审判、挑起网络暴力的发泄行为。一方面,话语不对等,被吊打的熊孩子没法为自己解释和辩护;另一方面,缺席审判,完全是单方叙述,无事实、无细节、多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缺席的网络吊打除了挑起网络争端和撕裂外,对解决公共场合的熊孩子问题毫无助益。就像这一次孟非的言论一样,生产了情绪、口水、对抗、撕咬之外,还有什么呢?

  很多本可以具体讨论的问题,都像这样陷入了“抽象的愤怒”。现实中发生冲突的都是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人、具体的矛盾,可成为网络话题后,都抽离了具体的事实,成了抽象群体的抽象对抗。记得有一次,我坐高铁时遇到过几个孩子在车厢里打闹喧哗,打扰到大家的休息,父母也不怎么管。后座的我被干扰得无法写作,先是叫来车厢乘务员提醒孩子和家长,可没什么效果,后来实在忍不住,站起来训了孩子几句,让他们尊重公共场合的礼仪,其他乘客也表达了批评,家长赶紧道歉,把坐一起打闹的孩子分隔开来,并严厉教训,这才消停下来。相信下一次家长和孩子都会长记性。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这样的沟通成本太高,毕竟是孩子,较真了似乎显得小气,不较真又觉得憋屈。甚至会惹麻烦,遇到不讲理的熊家长,一言不合很容易引发冲突。我倒觉得,不必当“无限宽容熊孩子”的圣母,如果真觉得被打扰了,且无法忍受,应该用行动去较这个真,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在良性沟通中化解冲突和推动文明的习惯路径,让问题变得可解决。――倒不是鼓励去跟家长去吵,去教训熊孩子,那样容易形成对立,我一般是找公共场所的管理员,比如高铁乘务员,她们有责任为乘客营造安静的环境。她们去沟通和提醒,可以避免乘客间的直接冲突。我相信,那种操蛋的熊家长毕竟是极少数,很多事情都是沟通不够或不当引起和激化。

  前段时间看到过一条新闻,让人感觉挺温暖。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坐飞机,妈妈怕孩子会吵闹打扰到身边休息的客人,给其他旅客每个人都发了一份礼物,礼物袋背面还打印着一段话,用孩子的口吻表达对可能打扰到其他乘客的歉意。还看过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思想巨匠”的史蒂芬-柯维讲的亲身经历,一次在纽约地铁内,乘客都静静地坐着,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 ,孩子的哭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无动于衷。整个车厢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对那个男子说:“先生,你的孩子太闹了 ,可否请你管管他们 ? ”那人抬起眼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是该管管他们。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过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大家应该想象出当时众人的感受。

  讲这些,并不是为熊孩子熊家长辩护,没有觉得每个熊孩子后面都有一个值得谅解的道德理由,而是认为化解这种冲突需要较真和沟通,而不是无沟通无交流地发泄抽象愤怒。作为一个掌握着话语权的名人,孟非表达的就是一种生产戾气的抽象愤怒。设立熊孩子专用车厢,这明显是不过脑子的情绪发泄,类似于气急败坏后诅咒一声“你给我滚”。不满某种人,或者嫌弃某人群是“麻烦”,就想到以驱逐和区隔方式设立专用车厢,这不只是一种自私的空间洁癖,更是一种蛮霸的空间专制主义。你不喜欢孩子,给孩子设专用车厢――那不喜欢睡觉打呼噜的,可否给打呼噜者设个车厢;不喜欢老人旅游团扎堆一起大声聊天,是不是要给老人旅游团设个车厢?再说了,又由谁来判定是乖孩子或熊孩子,乘高铁是不是还要发个乖孩子证?人们要学会在一个空间里共同相处,而不是动辄用围墙思维,这种车厢区隔也是一种歧视,强化孩子的负面心理暗示。一些人在教育问题上常常正义凛然地批评老师对孩子的精神体罚,可一旦自己稍受孩子影响,在精神体罚上毫不手软。

  熊孩子的特征是胡闹,“设熊孩子专用车厢”的建议就是典型的熊孩子式胡闹。还是少点对熊孩子的抽象愤怒和抽象吊打,有理性判断和克制的成人更应有耐心沟通的责任。不要变成那种丑陋的样子:没孩子的时候嫌人家孩子烦,有孩子了他的宝宝最可爱,谁都要包容他。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