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经济学“人” 太有才!

2017-10-1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坤哥007 张坤

  --- 第 315 期 ---

  2017/10/10

  Topic:“避害” “趋利”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今 日 之 声

  张坤:

  工资按工作时间给付,若你在每周工作50小时的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休息?若你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工作?

  当视工资的减少为损失的费用、额外收入为机会成本时,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反常行为经济学“禀赋效应”的一个案例。他认为,人们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对消费者选择分析基础,即效用决定于客观资产价值。

  这项新理论不仅使人们更清醒认识到:“避害”>“趋利”!相对于机会成本来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损失。这项新理论也推动了政府尽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产权明晰,市场效率趋于最优。

  塞勒研究很多反常现象,旨在一些所谓时髦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决策时,唯一途径是不断关注人的行为,不断质疑和思考,以弥补“纯理论”缺陷。作为行为金融学奠基者,他可不只是挂在墙上的“空说家”,其《赢者的诅咒》等“股市指南”,长期令股民们、投资者们趋之若鹜、奉为股经。

  塞勒研究成果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研究紧紧围绕行为经济学前沿理论,更重要的是因为塞勒循循善诱的行文特色及通俗易懂的魅力语言,感染了经济学界的学者们去探究人类至今未知的知识领域。

  这或许与公众容易忽视的塞勒学习成长背景,与他作为一名太有才了的经济学“人”也有着密切关系吧!

  理查德·塞勒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曾先后在罗彻斯特取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从1995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

  除了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跨学科的深厚素养,他甚至还有难以抑制的表演才华,在影片《大空头》中曾一展身手,淋漓尽致地将一场简单的金融赌局,演绎成如滚雪球般成就一团金钱泡沫的游戏。

  把一个喜剧游戏演得风生水起,让人如醉如痴;把一门主攻的行为经济学,“写”得老少皆爱,令人追捧受用,也算令人刮目相看的另一类经济学家了!

  纵观今年各诺奖得主,有这样几个共同点:一、越来越从“小众”到“大众”,二、越来越跨学科、跨界交融,三、越来越贡献智慧,素养人文化。

  如塞勒般经济学家,在文学、哲学等人文气质方面同样大放光彩,既对现在年轻人就业创业、成长成才,也对当下我们以人为本的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启迪。

  比如,诺奖中涉及到的一些前沿经济和科学成果,在中国当下,都已经找到走在世界前列的例证,如今天中青报·中青在线所发新闻 《中国人首次用自己的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就与引力波等最新天文物理研究成果有关联。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大事件,但下一步如何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真正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需要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需要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提高兼融并蓄、中西贯通的人文素养。

  扫描二维码,阅读报道

  一位管理者朋友对此深以为然,结合刚刚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体会说:学好哲学,不仅利于解决具体问题,也利于推进整体改革。善用管理哲学,做到抓住重点,规范有序;善用服务哲学,做到群众中来,群众中去;善用发展哲学,做到统筹兼顾,服务大局。

  从赞叹一位经济学“人”太有才了,到感叹我们自身还存在不少差距,我们可以更加充满自信地睁开“中国天眼”,洞开“中国大脑”。尽量“避害”于浪费时间、精力、资源在一些急功近利的雕虫小技上,如此才能“趋利”于帮助成就别人、奉献社会,从而最终成就一个全新自我,成就一个大写的“人”。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