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2017-09-28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潘苇杭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潘苇杭,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新和

  人工智能研发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热点,我国已经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我们无法预料,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博弈谁是最后赢家。我们只知道,多米诺骨牌已经开始倒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一大半现有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人能做些什么?学校、教育、教师能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慕课、网络在线教育已然盛行,陪伴型教育机器人成为不少孩子的良师益友,机器人教师与人的讲台争夺战指日可待。传统学校、课堂教育模式将受到巨大挑战与挤压,学校教育将变革、转型,大学、中学、小学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幼儿园大约是唯一幸存的较完整的学校教育形态。教师的德性、智慧、学识水平将受到极大考验,只有最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留下。

  这促使我们反思未来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的宗旨、精神究竟是什么。什么是超时空恒久存在的教育目的、内容,什么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的传递,是在线教育、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这需要汲取我国传统教育之精华与西方教育之智慧,作整合、创新、前瞻的展望。

  教育理想:止于至善

  教育不是满足人的谋生应世之需,而是给肉体生命以灵魂,培养爱、善良、同情、悲悯、感恩之心,为其精神、德性打底,培养高贵的气质,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有信念、信仰、操守、担当的人。机器人教师大概不可能具有这样的风范、情怀、境界,也不能为此努力践履。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言传身教,或耳提面命,或潜移默化,需要言语、精神生命的对接、熏陶,相濡以沫、教学相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德性、深厚文化素养之人,是崇高感、理想人格境界的培育。所谓理想人格境界,我国古代称为“至善”。《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所在。

  追求“至善”,达到完美人格境界,即儒家教育中的“成人”。“成人”指的是具备全面、完备素养的人,与君子是两个概念。君子侧重于精神、德性、品格,成人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方面更均衡、和谐。

  《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成人”类似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在孔子、儒家,通过六经、六艺等来教育达成,培养“内圣外王”;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是培养“哲学王”,他对哲学家品质的描述与孔子对“成人”的要求十分相似,都具有极其全面、高度理想化的品质。

  教育宗旨:培育君子

  “至善”“成人”是理想人格追求,孔子、后世的儒家文化,以至中国文人,在教育实践中对培育什么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君子,有时也称为仁人志士。道家则有真人、至人之说。具有或向往君子人格风范的人,才可望成就、培育君子人格。

  孔子将人的品格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君子、士、小人、斗筲之人,等等。君子是一般人可以追求的,教育主要是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指有较高德性、文化修养的人,是普通人的精神高标。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最简单、浅显地说,在于义利观。君子“安贫乐道”,小人“见利忘义”。《论语·雍也》记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学而》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种观念被称为“孔颜之乐”,或“孔颜乐处”,意思就是君子能安贫乐道、泰然自足,以追求道德、礼乐修养为目的。后世文人为此修持,以此自得、自矜,如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义利观教育,是最具基础性的德性教育。君子不但安贫乐道,而且可以舍生取义。君子为他人、人类,可以牺牲自我、个人;为“精神”,可以牺牲“物质”;为“万世”,可以牺牲“现世”。在“安贫乐道”境界上,才谈得上自度度人、经世济用。

  这种价值观、人生观引领须靠言传身教,机器人教师恐难以胜任。

  教育内容:修道之谓教

  在上述教育理想、宗旨下,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应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教育,其核心是“道”,不是“器”。

  1993到2013年担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查尔斯·莱文认为:“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识,要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与我国古代教育精神不谋而合。文史哲不分家,六经、六艺、四教(文、行、忠、信),诗教传统……《论语·为政》明确提出:“君子不器。”《礼记·学记》有言:“大道不器。”汉代郑玄注曰:“谓圣人之道,不如器施于一物。”《论语·泰伯》则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都体现了我国通识教育的深厚传统。

  这种教育可以从孔子教育实践中得到启示。《论语·子路》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但在《论语·子罕》中又有这样一段对话:“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责任编辑:季元宏】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