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文明 世界有感

2017-09-2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坤

  ---第 296 期---

  2017/09/21

  Topic: 文化移动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今日之声

  张坤:

  一位没来过中国的波黑女大学生,为了心中的“中国梦”,不仅学习中文,而且常在手机上“游”中国,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到中国游学,并且能把职业模特的技能发挥出来。

  这是《中国—中东欧青年记者圆桌会议》上,一位驻波黑的中国记者叙说的故事。

  这次由全国青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圆桌会议,旨在探讨媒体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关系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有很多的故事被分享交流,不少内容与文化移动相关联——通过线上、线下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拉近彼此心的距离。

  扫描二维码,阅读报道

  还记得那首古诗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记得《布拉格广场》吗?像童话一样令人神往。而今天,随着移动化时代的到来,地球村不再是个概念,一边打开手机,一边念着这首古诗,一边下载分享着《布拉格广场》,一边欣赏着动人心弦的异国风情和文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近日,一位常驻法国巴黎的作家朋友回国,说过去忽视甚至轻视中国文化的欧洲,从没像今天这样掀起“中国文化热”。他的志向就是未来几年能真正成为一名文化大使,在文化移动中推动文明交流。

  文化移动是移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着移动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人员、技术、思想的流动。飞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文化移动中和各国一起,形成并成就一种全新的“移动文明”,让世界有感。

  移动是人类作为动物之人与精神之人的完美结合。人类移动生活呈螺旋式上升,促进人类文明的形态演变。以文化移动为主的移动生活,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中,已经发挥、将要发挥的作用及其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绝不在工具、分工、交换以及所有制等之下。

  在游牧文明社会,人类迁徙活动是低级移动。在农耕文明社会,绝大多数人生存半径小,近乎植物式生存。在工业文明社会,移动化生活(如旅游、商贸、文化交流等)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而在后工业文明社会,文化移动渐成主流,旅游休闲渐融文化交流中,互联网互联互通、共享共赢“云聚散”,逐步促成“移动文明”。

  未来的政治、社会生活将呈现更加鲜明的“移动文明”的特征。

  比如,在移动社会里,一个城市以至于一个国家的民主选举,不仅取决于固定居民的选票,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受移动居民对其服务满意度的影响,这将迫使社会治理方式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

  未来,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将有更密切、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有更加利益攸关的生命共同体特征。

  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能独立于世界性的移动生活之外。移动中的公民,与临时居住地的固定居民共同生活,进而共同工作(临时性),共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未来的冲突和战争。我们一定要有“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相信世界会因我们而改变。

  法国作家雅克·阿塔利在《游牧人》中早就预言:游牧生活将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时尚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移动文明,世界有感——一场更加深刻的全球性社会变革正在进行。无论是中国,还是中东欧,都可以共同努力,对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