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传入了哪些水果

2017-09-18来源:光明网 作者:倪方六

  “安石榴”。到明朝时,石榴的叫法更多,明王象晋《群芳谱》称:“石榴,一名若榴,一名丹若,一名金罂,一名金庞,一名天浆。”

  中国栽培石榴的历史和葡萄一样,大约也已经有2000多年,但石榴原产波斯,今西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及中亚一带都盛产石榴,称为“忘忧果”。伊朗在史前已栽培石榴;伊拉克也不晚,在其境内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皇冠上便有精美的石榴图案。

  石榴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也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西晋陆机《与弟云书》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西晋北魏贾思勰编农书《齐民要术》时便引用了陆机这一说法。另外,《初学记》“石榴”条引西晋张华《博物志》所记称:“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种以归。”

  “涂林”,是石榴别称,有人认为是地名tourla的音译,也有人称是葡萄梵语Darin的音译。“安石”,一种观点据《北史》认为,是位于今哈萨别克斯坦境内的“安国”和“石国”合称,此地产石榴;另一种观点则称,安石就是“安石国”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安息”,即今伊朗,《群芳谱》即持此观点:“本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石榴传入中国的路径是从中亚一带初传至今新疆,西汉时传入陕西,再传布中国各地。也有学者认为,石榴由伊朗先传至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西藏,然后再传至中国西北地区和全国,又传日本。

  石榴引入中国后颇受青睐,很快成为名贵果品。西晋潘岳《安石榴赋》称:“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西汉皇家上林苑种植的各种奇珍异果中便有石榴,《西京杂记》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安石榴楟十株。”唐代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亦称:“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城郊。”

  古丝绸之路在引入各种水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其风俗文化。在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石榴与同样通过丝绸之路引入的无花果、橄榄一道被称为“天堂圣果”。中亚有一种风俗,新娘出嫁时要从娘家携带一个石榴,在婚礼后把石榴砸在地上,然后数从里面蹦出来多少石榴籽,来占卜婚后能生育多少儿女,中国婚俗中的“石榴多子”吉祥文化即是中亚石榴文化的流变。

  苹果称“频婆”的叫法源自伊朗语

  王象晋《群芳谱》:“蘋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

  在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内地的水果中,栽植最为广泛、且成为大众消费水果主力品种的当属苹果。苹果到底是中国西部(西域)原产还是由中亚传入中国西部一直存在争议,但在明朝之前还没有“苹果”这一叫法则是不争的事实。

  明朝最早将“苹果”写作“蘋果”。明王象晋《群芳谱》记载:“蘋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美。”这里所记述的“蘋果”就是苹果。在“蘋果”称呼未出现前,苹果被称为“柰(nài)”,与卓文君私奔的西汉文人司马相如《上林赋》称:“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其中的“亭柰”,分别指野生梨和苹果这两种水果。

  早期中原并不产苹果,晋郭义恭《广志》记载:“柰,有白、赤、青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蓄积,如收藏枣栗……谓之‘频婆粮’。”唐段式成《酉阳杂俎》亦称:“……白柰,出凉州(今甘肃武威)野猪泽,大如兔头。”

  柰在汉代已有栽植。从《广志》所记来看,汉晋时张掖、酒泉这些河西地区不仅栽植苹果,而且已有苹果深加工,古人称苹果制品为“频婆粮”。但值得关注的是,柰在引入中原后,栽植技术也有了新突破,出现了用林檎木嫁接的技术。

  “频婆”,则是苹果的又一古名称,《群芳谱》称:“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江南虽有,西土最丰。”既然已有“柰”,古人为什么还要称之为“频婆”?有学者考证,“频婆”二字是从伊朗语sab sêf音译而来。这一观点如果成立,更证明苹果与葡萄、石榴一样,也应是西汉时从中亚,经古丝绸之路传入的。明朝人嘴里的“蘋果”应该是音译“频婆”的讹称,或是“频婆果”的简称。到清朝时,“频果”的叫法已相当广泛,清代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称:“柰,即频果……林檎即沙果。”至于现在写作“苹果”,则是简化而来。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苹果品种与本文所说的柰,即频婆是有区别的,频婆是一种绵苹果。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苹果品种也非中国原产,是近代从欧美及日本等国引进,可以说是“新丝绸之路”的交流成果。

【责任编辑:季元宏】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