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大楼大广场的砀山却成就了很多大电商

2017-09-1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曹林

  摘要:随着调研和走访的深入,越对这个没什么大楼大广场、没有现代都市模样的地方充满敬意。这里虽然在“面子”上看不到大气派的建筑和张扬着城市形象的符号,第一眼会觉得这里太土了,可就是这个看起来挺土的地方,却把当下最潮的电商玩火了,成为农产品电商销售全国第一县,甚至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积极作为、草根踊跃创业、企业自愿转型的电商“砀山模式”。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参加人民网安徽频道组织“融媒体砀山行”活动,第一次到安徽砀山。作为一枚资深吃货,很早以前就因为梨认识了“砀”这个字,知道了砀山这个地名。刚下高铁,就听司机自豪地推介本地:来了砀山,才知道砀山无山;离开砀山,才知道天下无梨――意思是说其他地方梨都没砀山梨好吃,我把砀山人这话发到微博后,一堆梨都表示不服,什么莱阳梨、库尔勒梨、宁陵梨。

  走在砀山县城,感觉这儿完全不像我常见到的城市,没什么高楼大厦和体现着现代化都市的符号,甚至不如我老家的一些小镇。好几个随行的朋友都说,砀山发展还是滞后啊,跟江浙的县城根本没法比,没有城市气魄和都市气质,更像一个乡镇中心。我开始也有点皱眉头,很不习惯这样看起来很“土”的县城。但后来一想,不是砀山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的思维出问题了,砀山本来就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怎么能用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县域城市的形象来要求作为贫困县的砀山?这难道不是一个贫困县本来的样子。

  随着调研和走访的深入,越对这个没什么大楼大广场、没有现代都市模样的地方充满敬意。这里虽然在“面子”上看不到大气派的建筑和张扬着城市形象的符号,第一眼会觉得这里太土了,可就是这个看起来挺土的地方,却把当下最潮的电商玩火了,成为农产品电商销售全国第一县,甚至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积极作为、草根踊跃创业、企业自愿转型的电商“砀山模式”。

  这才是一个贫困县应有的努力模样,一个贫困县靠自主创业观念转型,一步步地走出贫困,在“里子”上渐渐摘掉贫困的帽子。

  媒体曝光过很多那种看起来很光鲜的贫困县,打造这个工程那个工程,建这个大厦那个广场,赶村民上楼,刷白墙遮羞,花天价出场费请明星演出,花天价广告费对外宣传,花数千万建标志建筑,马路比北上广还宽可没什么车,大楼比省会城市还高可没什么人住,急于在形象上改变贫困县的样子,宣传超过实力,招商引资上急功近利,贫困县越扶越贫,因为钱都花在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不是真正的扶贫上。

  砀山让人欣赏的地方正在于此,作为一个贫困县,没有绞尽脑汁弄什么面子上的形象工程――砀山因为“梨”而名满天下,没有搞个奇葩的梨形建筑,没有策划什么万人齐吃梨,没有搞那些虚头八脑的梨象征,而是致力于怎么利用新兴的电商平台把梨卖出去。考察电商发达的地方,回来后花钱培训村民,就这样培育出一个个电商品牌,让老百姓的梨能卖得出去、能通过梨赚钱。电商平台20多个,微店网店1万多家,解决了3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这难道不是最好、最体面的脱贫方式吗?

  在黄桃罐头的加工地,我当场就下了10箱单;到了梨园,正是酥梨成熟的时候,我又买了10箱梨。很方便,不需要我背上高铁,一两天就能寄到我北京的家里,中秋送这个给朋友比月饼要好吧?他们每天能接到无数单,不用像过去那样愁销路。我跟朋友说,谁说电商不是实体经济,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啊,没有电商平台,没有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直接连接,梨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哪里有什么经济?

  钱花在大楼大广场大工程上,那是官员的面子、领导的政绩――外人经过时说一声“真气派”,招商时可以自我吹嘘一下,跟老百姓关系不大。钱花在电商培训,花在平台搭建,花在创业孕育上,让老百姓从电商平台上赚到实实在在的钱,这就是看得见的“获得感”。虽然砀山目前“面”上看起来还挺土,像个大乡镇,但当这里的老百姓渐渐腰包里有了钱,从“里子”上脱了贫困县的帽子,公共设施跟上,城市的气质自然会慢慢显露出来。先有人的城市化,再有设施的城市化。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这么给砀山的“知名度”加油点赞:有名气才有人气,有人气才有财气,有财气才能给老百姓带来福气,有福气老百姓才会少了怨气。确实如此,名气、人气、财气、福气不是形象面子工程可以带来的,钱花在大楼大广场而不是老百姓脱贫上,一边是光鲜,一边是贫困,带来的只有怨气。藏富于民,让百姓有获得感,这是一个地方最应有的气质。

  扫码打赏,鼓励原创

  曹林时事评论作品集:《时评写作十讲》、《北大熏出来的评论》、《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拒绝伪正义》,欢迎在天猫“新华文轩”选购,享受多重优惠。读曹林时评,读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李翀】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