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双融双赢

2017-09-13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双赢”战略的结合点

  (一)制造服务化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也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主要力量。当前,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博弈,最凸显的问题就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要素成本的持续攀高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升级提出的新挑战。那种拼资源消耗、依托低劳动力成本的粗放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已适应不了新型工业化要求,也跟不上全球产业演变步伐。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形势,许多制造企业倍感压力,正在寻找新思路新突破。制造服务化转型就是其中重要的选择。

  随着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制造业的价值分布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产品开发、改进、销售、维护、回收等服务性活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即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制造服务业产值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70%。在世界500强企业中,56%的企业从事服务业。在制造服务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美国通用电气“技术 管理 服务”模式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企业总产值的2/3以上,而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则已完全转型为全球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推进制造服务化,当前要着力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按照做强做专制造业的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支撑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企业。

  二是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在最终产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务元素,实现产业链服务化。不断强化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维护维修、检验检测、售后服务、金融租赁等高端服务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要善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除为客户提供自产主体设备外,还提供设备成套(包括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调试)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础、厂房、外围设施建设)等,同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维修改造服务,由设备的制造厂商提供设备的维修、检修、升级、改造,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设备状态管理服务,对客户装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

  (二)服务型制造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服务型制造能力成为决定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及利润主要来源,许多传统的制造企业将业务重心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移,全球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即以生产过程为主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趋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一项任务。这次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文件《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6-2025)》又再次强调“发展服务型制造”、“有序推动双向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可见,制造与服务双向融合问题、服务型制造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有关部委高度重视。

  推进服务型制造,当前要着力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加快形成“互联网 生产服务体系”。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型制造,主要表现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趋势,成为工业4.0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商业模式上也不断呈现出创新趋势,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云制造等。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互联网 ”背景下由数字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的趋势,注重“互联网 ”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渗透,把互联网全面融入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发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研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创新,加快形成“互联网 ”生产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二是加快打造一批高端服务型制造基地是提升我国服务型制造水平的重要途径。要依托制造业发达地区及周边区域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着重拓展制造服务业领域,围绕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吸引相关产业链的企业集聚,提升制造业价值链。

  从单纯生产物质产品,到产业链延伸、向服务综合方案商转型,或者走服务型制造道路,对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必须跨越的“坎”。我们主张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走服务型制造到道路,绝不是以放弃制造业或者所谓的“去制造化”,而是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

【责任编辑:季元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