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萤光微梦在行动

2017-09-01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这个夏天,华南农业大学萤光微梦团队奔赴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大洋学校,与孩子们共同编织一个梦。大洋学校地处海拔800多米高的山上,距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山路,对外交通不太便利。尽管当地的总体经济环境不太发达,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大。

    在村民们的支持下,于2004年建成的大洋学校建筑面积达10998平方米,环境美丽,现有小学初中各两栋教学楼,另外还有可供课外阅读、练习毛笔书法、文艺汇演等活动的少年宫活动中心。支教过程中,还有一栋新的教学楼也在建设,新学期的9月,孩子们马上就能使用新的教学楼了。此外,作为一个乡村学校,大洋学校还有拥有200米长的塑料跑道、广阔的绿茵草地和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总体来说,大洋学校的硬件设施较为丰富。

    在大洋学校支教的15天里,队员们给孩子们上课,同他们玩耍,与他们共同成长,并试图在与他们的相处和对话中观察他们的心理状况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由于深处山区,这里的孩子的父母许多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许多孩子几个月才有机会跟父亲或母亲见上一面,甚至有些可能只有春节过年时才有机会见上一面;还有很多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或者是交由其他亲戚代为看护。因此,大洋学校存在留守儿童的现象。尽管拥有较为良好的硬件设施,这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缺少父母陪伴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队员们发现这里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去金华,温州打工,不能经常见到孩子。父爱与母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父母离异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大洋学校孩子的一部分父母只保证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对他们的关注与陪伴。

    缺乏家长陪伴的小朋友,性格较为古怪。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比较正常的,一种是内向、沉默寡言的,还有一种是调皮、哗众取宠的。而对于一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来说,会更加明事理、乐观开朗。

    一个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的高年级女生,每次都是一个人坐,上课下课都没有同学跟她玩。她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与人沟通。队员们在课后对她进行过单独的谈话,希望她能多参与集体活动,同时也教育了嘲笑她父母离异的同学,希望可以打开她的心扉。队员们也发现男生都喜欢坐在后面,上课的时候喜欢捣乱,老师越批评他,他越高兴。这也与他们平时缺乏关注有关。他们想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不希望被遗忘。

    眼界的开阔程度与父母的陪伴、教育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有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其实很乖,乖得有点让人心疼,他们能自己做饭,乖乖把作业写完,听老师话,但是,在队员们眼里,他们不如那些不听家里有爸妈陪伴着的孩子有灵气,眼界也不够开阔。

    老师是孩子知识的教师,而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教师。父母把教育完全交给学校老师,无形中,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越拉越大,孩子们的眼界也只能局限在课本上。

    在这十五天队员们的支教中,小朋友们与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临走时,很多小朋友依依不舍地在队员们宿舍在看着队员们,还有些小朋友抽泣不止。在这十五天,队员们陪伴他们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父母,孩子在小的时候需要大人的照顾呵护,可是在他们很多人眼中,父母不过是逢年过节一起回来吃饭的人,何来陪伴。而队员们这一群陌生人在这十五天里日日陪伴他们,他们才会对队员们依依不舍。所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工作空闲时应该多回家陪伴孩子,带他们出去一起玩,而不是逢年过节才跟他们一起吃顿饭,不要让孩子们在童年时缺少了对父母的记忆。

    针对此种问题,队员们作为老师,短短十五天也无法做到实质的帮助,队员们只能通过一些心理活动课去帮助他们享受生活的快乐。希望家长们能知道,父母的陪伴开导才是最主要的,老师的开导只能起辅助作用。

    二、留守儿童的精神饥渴,良好的世界观形成条件不足。

    大洋学校的教室里有丰富多样的课外书可供孩子们阅读,加之借助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这边的孩子通过网络和电视对世界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在建筑课和旅游地理课上,都有国内国外的相关介绍。队员们观察到,大部分同学对小镇之外的地方是很感兴趣的,在老师提问时都会积极回答。并且,在其他课上讲到同一个地方的时候,他们也都能回答出来。也就是说,孩子们是有认真听课的,而且是用心记住了的。由此看出,孩子们是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

    上地理课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外出经历,去过很多旅游景点,视野比较开阔,对于家乡也是十分的热爱。这让队员们很欣慰,在问到最想去哪里的时候,大部分的回答是北京和杭州,一个是首都一个是省会,说明他们还是对中国地理有一些了解。

    但也有连自己村都没离开过的。但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的路还有很长,以后的岁月还有很多的机会。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让他们了解身处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还希望他们能够走得更远。同时还能够不忘家乡,能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当初,开设建筑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拉近与建筑的距离,从小培养对建筑的喜爱。这堂课既惊喜又意外,惊喜的是部分小朋友们对建筑的认识远不止我想象中的薄弱,而意外的是同龄儿童们眼界开阔程度不一,甚至是距离有点大。有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建筑,有的孩子即使没有去过我所讲的地方建筑,也对那些地方有一定的了解,在动手环节上也展现了惊人的天分,但是有一大部分孩子对这门课表示一无所知,即使是动手也是一筹莫展,这群一筹莫展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

    队员们分析,留守儿童的家长只能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他们不知如何丰富,只能交给学校老师对孩子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无形中,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越拉越大,因为他们缺少了精神上的交流。而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老师能给这些孩子们的知识,也仅限于课本上条条框框的知识,所以同龄孩子间的眼界差距会渐渐变大。

    十多天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十多天也足够打开孩子们对外面新鲜世界认识的大门,队员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们带去尽量多的新事物,教会他们分辨新事物的好坏,给予他们丰富多彩的半月陪伴。

    队员们的下乡队伍开设以兴趣课为主的课程,为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对课堂外活动的不同兴趣,把他们从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慢慢给孩子们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在培养孩子们世界观这一方面:整个支教的过程中,队员们始终坚持以拓宽儿童的视野,提高他们见识为重要目标,所以无论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还是课下的引导与交流中,队员们都尽力去做。通过美术课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建筑课让他们接触几何构造和平面设计,通过摄影课让他们认识相机性能及相片构图,通过标本课让他们知道自然世界的神奇与独特魅力,通过地理课让他们见识中国大好河山,世界的辽阔等。课堂中,队员们发现,他们对于这些课本之外的东西知之甚少,所以在各种课余时间为他们科普,解答他们的好奇,打开孩子们对外面新鲜世界认识的大门。

    在调解孩子们与父母关系这一方面:最后的汇报表演中,队员们特意让孩子们邀请自己的父母到场来欣赏孩子们半月来的学习成果,座位爆满,足以体现父母对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是十分关心的,他们希望可以参与到孩子们的成长中。在最后的离别时,孩子们难过流泪,而家长也会感受到孩子们的感情而红了眼眶。这些都是孩子们与家长亲密关系的体现。

    作为老师,队员们在支教的过程中已着重引导他们进行自身的心理疏导。希望在未来,孩子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能多培养阅读的兴趣,增加文学素养,应该多见识世界,积累科学知识,这样更有助于他们了解自身,发现自身兴趣。通过打开他们的视野,从而使他们拒绝迷茫,在一步步的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社会定位,而不至于在走出大山见识到外面的世界迷失了心智或是感到不知所措。

    半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队员们能给予孩子的东西很有限,短短的陪伴也是给予彼此内心的温暖。离别时分,不少孩子也都哭红了眼。这15天对于队员们,对于孩子,都是心里那抹不去的一道彩虹。希望小朋友们能好好成长,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做一个优秀的人。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