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走近“海州五大宫调”

2017-08-30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团委 作者:况雪

    融聚古雅清幽之风,传承海州地域文化。海州五大宫调是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一脉,它始于明,盛于清。伴随着淮盐产业的兴起,融聚地方文化根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州五大宫调”,加强大学生对民间传统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音乐表演团支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的多个地区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扬帆起航——观摩海州老年大学排练,初步了解“海州五大宫调”

    实践团队在海州老年大学找到了海州五大宫调的第五代传承人封秀丽老师,据她介绍,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在2008年已申遗成功,并在当地和江苏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正在培养第六代传人,而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有幸成为了第六代正式在册的传承人。应调研团队的要求,封老师与各位五大宫调的老艺人们为团队成员演绎了传统曲目,并传授给团队成员五大宫调的曲谱和第一手的研究材料,其中,流畅细腻的【软平】、词格严谨的【叠落】、抒缓悠扬的【鹂调】、高亢流畅的【南调】和起伏冼练的【波阳】构成了海州五大宫调基础曲牌结构。

    风雨兼程——走访小曲堂,感受“海州五大宫调”民间传统魅力

    团队成员来到了海州久负盛名的“付金华小曲堂”进行实地考察。顾名思义,“付金华小曲堂”建立在玩友付金华老人的家中,该小曲堂长期坚持传唱海州五大宫调中的各类曲目,尤其在大型套曲部分尤为突出,小曲堂的创建人更是对于所有大型套曲无所不通,付老先生的音色宽厚洪亮,咬字清晰,特别注重曲牌连缀的准确,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所会的曲目都能自拉自唱。让人惊讶的是,付老先生与他的妻子都是盲人,却能够历尽艰辛,建立小曲堂,并能准确记忆多部高难度的曲谱和歌词,实在是令人敬佩。

    在“付金华小曲堂”中,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了民间风圈内玩友们对“海州五大宫调”的热爱。团队成员不仅欣赏了五个主要曲牌的全套曲牌,还欣赏了《满江红·欲写情书(五瓣梅)》、《马头调·望江楼》、《俏人儿我的心肝(集曲十八调)》、《草虫》、《娃娃忆》等大型套曲、集曲。其中《马头调·望江楼》与两百年前刊印的《白雪遗音》中的唱词几乎相同,它的文化历史深厚,随时间蒙上的神秘面纱一定会在不远的某一天被揭开。

    付金华老先生表示,“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在追求这种优质生活的同时,大部分人却疏忽了,甚至可以说是遗忘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再这样下去,‘海州五大宫调’最终会被慢慢遗忘直至失传。我们现在做的不光是因为喜欢,更是要把它传承下去!”

    势不可挡——实践与科技并肩,非遗文化散发不朽生命力

    实地考察活动完成后,团队成员在“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了解到“海州五大宫调”的历史演变、艺术特征、曲牌结构、曲目特点等许多信息,结合团队成员身为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通过实践得来的宝贵资料,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通过此次对“海州五大宫调”的探究,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民间文化失传的危机已经相当紧迫了。不仅仅是“海州五大宫调”,许许多多的非遗文化在喧嚣奢靡的现代社会中都面临着无人欣赏、无人传承的局面,若不加大保护力度、加快抢救步伐,中国文明又能够支撑多久呢?

    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就是青年人。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民族力量。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