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 看我七十二变

2017-08-24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团委 作者:杨振兴

    近期,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非遗泥塑体验与调研小队来到淮北市濉溪老城石板街文化大院进行了以“关注非遗,用泥土诉说故事”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前期,队员们在网上搜集了部分关于淮北泥塑发展的资料文献,并对泥塑这一中国古老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及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与此同时,队员们对媒体所报道的淮北泥塑“后继乏人”的这一严峻形势进行了思考。

    “泥塑是老父亲最大的牵挂,泥塑的手艺,不能断”

    当队员们到达文化大院时,泥塑传承人李建东正在揉捏着最新的泥塑作品,看到泥塑调研小队的到来后,放下了手中的活,带志愿者们去工作室参观并对展出的作品一一进行了介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从古代的神话仙者、王帅将相、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到现代的历史伟人,古往今来皆有涉及,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泥本无情,而匠者有心,一点点揉进去的都是作者的情愫,每个作品都是有灵魂的。李建东说他只有三年级的小学学历,因为从小被泥塑的文化环境熏陶,他才拥有了这“七十二般变化”的手艺,虽然父亲没有把他培养成泥塑人才但是他非常感谢父亲使他成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文化人”。如今,子承父业,遗志相传,文化薪火相传,艺术的生命还在延续,泥塑的故事还在继续。“把泥塑发扬光大是老父亲的心愿,我非常想念我的父亲,我会把它一直传承下去”。在最近三四年,李建东叔叔经常几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院门为了一组作品可以一两个月专心致志的进行操,也非常乐意教小朋友或是其他有心人制作泥塑,并表示有打算在文化大院里开个免费的泥塑学习班,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喜欢并将淮北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捏泥塑不能养家糊口,没有人愿意用心去学习它了”

    志愿者们在石板街采访了十几位当地居民,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对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正卿大师及泥塑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让志愿者大吃一惊。“泥塑只能当做副业兴趣爱好来做,养活不了自己。以前的人们与土地为伴,自然为友,然而现在的孩子从懂事开始就慢慢加入低头族的行列,加上各种的应试教育需要的各种补习班,已经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去了解他学习他,有很多人甚至连泥塑是干嘛的都不知道。随着现代化机械化的大规模成批次的生产,纯手工艺品可以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像一个普通泥人,从开始做到最后上颜色就要三天的时间真正成型十天左右。一组酿酒的作品,就得耗费半个月的工时,学泥塑挣不了,连基本的要养家糊口都不能满足,在当今这个“车、房”时代的标配下,这也是为什么原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学习它的原因之一”。李建东沉重的和志愿者诉说着。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让“泥塑李”不仅仅停留在文化大院、石板街、濉溪县、淮北市,而应该走出安徽省迈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认可。

    有这样几辈人,他们不是疯子,他们并不孤单,一路与泥为伴,坚守初心。希望有这样的一天,大街小巷把守护者的故事唱遍天下,泥儿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长大。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